为什么开渔节多选在处暑(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8-09 22:21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2025年处暑始于8月23日。

“暑”是炎热,“处”指“终止”。处暑指暑气的终结。

处暑常被误认为是夏天的节气,事实上此时已经入秋。处暑之后,昼夜温差加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制造积累,庄稼成熟快,故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处暑时节,天高云淡,秋意初显。伴随着秋收的序曲,在浙江、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开渔节”如期而至。

海风拂面,千帆竞发。从立夏到处暑,“开渔”是“休渔”后的重新出海,精准地衔接着海洋的生态周期,体现着“顺天时,祈丰年”的千年智慧。

开渔节与处暑这一时序节点相约并非偶然。

夏季,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黄金期”,众多鱼类进入产卵季。为保护这份生机,我国于上世纪末开始实施伏季休渔,使海洋生态在高温时节得以“休养生息”,让幼小的鱼类等在温暖的海水里汲取养分,快速生长。到了处暑前后,陆地暑热渐退,海水表层温度虽然稳步下降,但海水吸收的太阳热量仍存储于海水中,近海水域依旧是鱼虾贝类适宜的栖息地。在这片温暖的“摇篮”里,多数鱼类的繁殖期已近尾声,幼鱼体长基本达到保护标准,贝类、甲壳类等也进入生长成熟期。这便是自然馈赠给人类的“金鱼汛”。

自古以来,沿海渔民就有处暑“祭海”的习俗。如今,政令法规保障与文化传统加持形成合力,在“伏季休渔”和“处暑开渔”的时序节律中彰显着人与自然在漫长的岁月中达成的“默契”——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态的守护、对海洋文化的传承。在很多地方,开渔节期间,除了要举行祈望收获与平安、表达敬畏与感激的开渔仪式,还以千舟竞发、千家万户挂渔灯、非遗展示等活动丰富内容、拓展内涵。一年一度的开渔节不仅是渔业生产的“号令”,也成为沿海一些地区富有特色的文旅资源。传承其中的传统民俗,堪称中国海洋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这一命题赋予当代理念与思考。

从生态保护的科学考量,到生产实践的现实选择,再到文化传承的情感寄托,处暑开渔如同一个精准的“生态时钟”,标注着人类与海洋相生相守的“约定”。当渔船迎着初秋的朝阳驶向深蓝,那不仅是对丰收的奔赴,更是对生态文明的坚守——“敬天而循时”,爱护家园,大海的馈赠才能生生不息,充满生机。(文馨  唐嘉跃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芒种时节为什么打泥巴仗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6-02
如何推算三伏天 |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人民日报 2025-06-02
我国启动海洋伏季休渔专项执法行动
新华社 2025-05-04
清明为何适宜放风筝(二十四节气二十四问)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4
农业农村部: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数量控制在5万艘以内,只减不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30
农业农村部:今年海洋伏季休渔,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 7298 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30
中国黄渤海休渔期结束 辽宁沿海千帆竞发赴秋捕
中新网 2024-09-01
查办涉渔案件32起 南海伏季休渔第一次执法行动开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