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第三届零废弃日,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联盟联合开展了主题为“零废弃生活 · 立圾行动”的全国性环保行动,继续用实际行动回应那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响应零废弃日,在北京万科西山庭院举办了“‘聚力童心·绿色家园’项目启动暨8·15零废弃日”主场活动,活动由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承办,并得到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街道城管科、天秀社区居委会指导,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自然之友盖娅设计工作室、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绿普方园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
与会嘉宾与志愿者们合影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易静、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项目经理杨峻、北京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华北区域首席环境专家白金龙、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景成、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马连洼街道天秀社区服务站站长王玉荣、北京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环境专业经理李英庆、万科公益基金会林虹、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岳, 出席活动并与社区居民们一起参与了主题互动体验
“聚力童心 · 绿色家园”是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在万科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的垃圾分类居民参与项目,着重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开展零废弃系列活动,传播和推广垃圾分类理念知识,提升社区居民垃圾分类的参与度和准确度。主办方及合作伙伴在活动现场设置了垃圾分类互动游戏、跳蚤市场、环保手工、社区花园探秘、社区锁孔生态花园工作坊、露天环保电影等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
西山庭院居民们参与零废弃日活动
零废弃生活 · 立圾行动
零废弃日是由万科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联盟,在2018年联合发起的全国性联合倡导行动。旨在联合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线上线下系列公益体验活动,加强公众对于零废弃理念的理解,促使更多公众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让“零废弃”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零废弃日时间定在每年八月的第三个周六,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三届。
2020年第三届零废弃日,零废弃联盟、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全国147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零废弃日活动,线上&线下共同发力。他们分别位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安徽、福建、河北、河南、海南、江苏、江西、内蒙古、浙江、湖北、山东、山西、四川等25个省/直辖市;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郑州、长沙、南京、重庆、成都、青岛、南宁、包头、烟台、苏州、芜湖、嘉兴等76个城市。
零废弃日从与日常息息相关的大众生活方式改变开始,再到带着共同的愿景,跨团体、跨地区、跨界合作,一点一滴地集结来自四面八方参与者的创造、分享与交流等力量,透过家庭、社区、学校和城市公共空间等多场景参与,深入诠释零废弃生活方式,共同探索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三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零废弃日主题拓展延伸,零废弃生活也不再只是公益环保圈内的一种小众行为,而成为了全国性的环保潮流活动。
活动当天,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北京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环境专业经理李英庆、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岳,共同接受了采访。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表示:
万科公益基金会是2008年就注册成立了,是民政部主管的一个非公募基金会。2017年,基金会在新一届理事长王石先生的领导下,制定了新的五年战略规划,我们将以“可持续社区”为聚焦方向。可持续社区本身就是未来生活理念的集合体,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面相,一是绿色环保,二是社区发展。基金会围绕这两点来开展工作,尤其聚焦这两者的交集——“社区废弃物管理”。因此,我们将“社区废弃物管理”确立为基金会的旗舰项目之一。另外,设立这个旗舰项目,也是因为万科已经做了将近20年的垃圾分类,期间起起伏伏,有很多的收获和感触,但不变的还是决心,希望垃圾分类在万科公益基金会可以更好的推进。
就在2018年7月,万科公益基金会制定了“社区废弃物管理旗舰项目纲要”,确定了三年计划,以建立零废弃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为目标。在这个目标下,我们的零废弃工作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场景展开:社区、学校,办公、农村,同时基金会通过三大平台,就是议题平台、智库平台,还有赋能平台,开展支持,并采取以资助为主的工作方式。
从2018年设立这个项目,到今年6月30号,我们统计了一下,一共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2677万人民币,与全国几十家机构合作,在31个省市、自治区都开展了“社区废弃物项目”,直接受益人达到20多万。
仅在2019年,我们开展零废弃城市社区项目7个,零废弃校园项目3个,乡村社区项目6个,智库及厨余垃圾议题项目42个,直接覆盖20多万人,联合主办“零废弃日”等系列传播倡导活动,以及“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影响了上千万人次。
2018年,我们在设立“社区废弃物管理旗舰”项目的时候,同时和在零废弃议题上非常活跃的另外两家社会组织,零废弃联盟和壹基金,也正在筹划做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所以我们三家当时就联合在一起,确定了在8月的第三个周六,举办第一届全国零废弃日。我们希望通过联合不同的公益组织,以及从公益组织辐射到政府机构,辐射到企业,甚至到居民个人,用体验的方式来倡导“零废弃”的理念,这是我们最早一起设立零废弃日的初衷。通过具体的零废弃的理念的实施,进一步去建设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环境,然后创造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宏观愿景。
北京西山庭院物业服务中心环境专业经理李英庆表示:
有一句话说“生活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那么我们怎么把它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呢?万科西山庭院从2004年一入住,就响应北京政府的号召,动员垃圾分类;2006年,政府就给我们颁发了一个垃圾分类管理考核的优秀成绩奖;2010年,西山庭院被北京市政府选为首批生活垃圾零废弃试点单位,当时应该有600多个小区入选,现在只有西山庭院坚持下来了。2010年,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来西山庭院考察垃圾分类,发现我们的垃圾处理设备已经面临淘汰,处理量比较少,就帮我们引进了高温碳化设备。2018年8月,万科公益基金去印度班加罗尔进行了垃圾分类调研,回京给我们做了专题分享。2008年11月,西山庭院就开始了黑水虻消解厨余垃圾和堆肥实验。
目前,在我们万科北京西山庭院小区的垃圾中转站中,利用黑水虻昆虫的幼虫把厨余垃圾吃掉,收集虫粪与园林落叶一起堆肥,再利用堆好的肥料,改良小区绿化带土壤,和业主一起种植乡土花园,共建生活垃圾零废弃绿色生态社区,形成垃圾分类可持续循环就地处理模式闭环,一年可减量厨余180吨,减量可回收物73吨。一年生活垃圾总量大约632.5吨,共减量40%,减排温室气体62%,就地处理落叶200立方,堆肥成品20多立方,改良土壤15000平。长大的黑水虻幼虫,用来养殖罗非鱼,解决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的难题,彻底把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了。
北京五一实施垃圾分类,厨余垃圾我们资源化利用了,可回收物我们也资源化利用卖掉了,然后其他垃圾运走去发电了,有害垃圾特别处理。非常感谢基金会的大力的支持,让我们真正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废弃物可持续循环模型,然后复制推广到万科在北京、深圳,山东、四川等地的其他小区.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林岳介绍到:
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定位是培养可持续发展公民,从儿童视角出发,做儿童的生态道德教育以及社区儿童的服务。我们有一个叫做小木屋成长营的生态教育项目,口号是“用智慧编织绿色未来”。在这个项目里,首先是要做儿童的生态启蒙或者叫自然启蒙,像今天的活动,包括社区花园的建造,带儿童到自然中去认识一些动植物,去发现自然的规律……在自然启蒙基础之上,我们会让孩子们去参与一些社区实践,比如和垃圾分类相关的项目。让孩子调查家里垃圾的情况,再学习把垃圾分类做成一个项目并进行分享和讨论,大家去共同的去探讨解决。我们提倡儿童参与,儿童不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他们又会把方法和方案和家长分享,然后带动家长去做垃圾分类,这就是我们说的“小手拉大手”。
垃圾分类如果前端没有分,后面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需要做很多的这种动员和宣传工作,还要能够落实到行动,其实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我们的途径就是从儿童开始培养,然后儿童带动家庭,然后慢慢的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除了在西山庭院做的项目,常青藤在全国有60多个社区都开展儿童相关的生态教育以及儿童社区生活馆项目。今年,在团委的推动下,我们还做了一套垃圾分类的课程,未来希望通过这个课程,让孩子成为小老师,去教家长和居民。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从启蒙到实践,然后到生态公民的一种宣传和推广,这就是我们培养可持续发展公民的路径。常春藤也加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去年提出了一个自然保护中的青少年角色的提案,目前已经被采纳了。
万科公益基金会表示,8月8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一百天,历经20年的探索,北京生活垃圾分类正进入新的阶段。万科公益基金会期待通过政府、社区、公益机构、企业的共同努力,让垃圾分类的行动、零废弃的观念融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公民参与行动,在保护环境洁净自然的同时,激活社区氛围,实现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桁
编辑/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