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病毒扩散的同时,也“侵蚀”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此前随着疫情传播范围不断扩大、感染人数攀升及居家隔离产生的应激反应,很多人出现了焦虑、恐惧、紧张、悲伤、低落、失眠等心理和生理问题。为缓解人们由于疫情和居家隔离产生的心理问题,北京市朝阳区方舟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疫情高发期开通了面向全市市民的线上心理支持系统,为有需要的市民开展免费的心理减压和疏导服务。初步统计截至目前,该机构已为求服务超过300个工作时长,累计服务人次100余人,通过及时的干预和疏导,帮助市民缓解了情感、认知和社会功能方面的问题。
据机构团队负责人介绍,看到疫情发展态势严峻,机构负责人放弃休假,大年初二就赶回了北京,召集了中心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技术团队,成立了“方舟战疫小组”,将疫情期间心理服务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对大家进行了培训;并借助机构的专业优势,联系了中国心理学会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等单位,作为心理服务团队的督导;为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聚集,严格遵守隔离的要求,机构决定通过线上渠道开展服务,线上心理支持系统于2020年2月5日正式上线,求助者通过QQ号、邮箱和电话三种方式便可寻求免费的指导和帮助,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督导师组成了技术保障团队,可以准确而有效的提供及时的援助服务。
武汉籍务工者担忧父母的安危
心理咨询师赵剑峰告诉记者,心理援助热线开通后,就有一位社区居民打来热线寻求帮助。这名求助者原籍是武汉,父母和姐妹都生活在武汉,而她生活在北京。面对病毒疫情肆虐,她深受对原生家庭成员安全的担心和焦虑的影响,无法对家庭成员的未来生命安全有明确的判断和预估。同时,又深感自己身处异地,面对疫情给自己原生家庭的带来的灾难无能为力,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有自责和无力感。
根据这位求助者表述,他们初步判断此人有过度焦虑、悲伤、痛苦、自责、失落感、无力感等情绪感受,应给予心理的调试,并对其进行情绪纾解和释放。于是咨询师先通过闲聊,告诉对方,现如今北京已经派医护工作者前往武汉支援,党中央也启动了应急管理机制,生产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的公司也提前开工,这些都说明国家有应对疫情的措施。再有就是,咱们都经历过2003年的疫情,隔离这一举措大家都能认同,只要这个措施能有效实现,疫情就一定能被控制住。通过倾听、释义、澄清、自我开放等技术,鼓励求助者倾诉和宣泄自己的情绪。有利的事实让这位求助者的内心产生变化,很好的缓解了来访者的过度焦虑和担忧。
转移注意力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
咨询师赵剑峰告诉记者,经过分析得知,很多人的所遇到的困境归因于自其自身观念边界被打破,所产生的痛苦感受。转移注意力,是一种调整心态的方法。有一位社区居民致电心理咨询机构称,面对疫情对现有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他们会有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的紧张焦虑感。为了减少内心的不去定,自己和家人曾经去超市购买过米、面、油、盐等生活用品,但还觉得不能保证未来的需要,又去超市买了很多咸菜、卫生纸等物品,还在网上看到如何做口罩的视频后,自己动手做口罩,总之举得要准备更多的东西心里才踏实。
咨询师在充分共情与接纳的基础上,鼓励其倾诉和宣泄情感,以情绪和症状的缓解为先导,逐步建立信任与合作,形成心理治疗联盟。然后通过轻声细语地交流,告诉对方,要是着眼于当下,是不是觉得家里的东西已经非常充足了呢?对方回复着,依照目前的存货,半年之内不用购买粮食了。听到这话,咨询师笑笑告诉这位居民,如果半年后粮食都张虫子了,你是不是很心疼呀。那位居民也笑了笑说道:“是呀,要是那样,我会觉得自己很好笑。”
缓解社区一线社工心理压力
随着疫情警戒级别的不断降低,很多市民可以摘掉口罩,回复正常工作了。但在疫情刚刚开始阶段,很多人都因为没有口罩而心里紧张,更有甚者出现内心压抑情况。一些社区工作者奋斗在社区大门口,为居民守候着安全的大门,对于他们来说同样也有来自心理上的压力。一位社区工作致电心理热线表示,感觉自己在社区大门值守时,周围随时有病毒靠近自己,时间长了,那种无力感、情绪低落、焦虑紧张等症状也浮现在他们心里。为此,方舟心理咨询师和社区工作者聊天时,你们为社区居民提供呵护,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付出。虽然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但在周边还有很多人监控着病毒的扩散规模。北京区域内,发现有病毒迹象的,肯定有医务人员立即进行围剿。相比而言,那些直接接触病人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更危险。几句话,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虽然北京已经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秩序了,一些市民依然会致电心理热线,表示对于未来病毒的担忧。赵剑峰告诉记者,他们通常和这些市民聊一些我国在疾病防控上的举措,还提示这些人更多地和家人聊天,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生活,晒晒自己做的好吃的东西,探讨一下生活。把关注点转向自己生活的中来,不用过多去担心未知的事情。有医护工作者的不断监控,相信疫情一定能过去的。“我们的疫苗正在试验过程中,不用担心未来了。”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强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