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一则“广东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定义”的消息引发关注。消息称,广东组织起草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其中不但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对家暴的范围更加明确,同时还将目睹家暴行为的未成年人也认定为受害人。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上看到,不少离婚纠纷中,女方在提出男方肢体暴力的同时,均明确提出男方有“威胁”“恐吓”等行为。而且在近期两起引发公众关注的家暴事件中,当事女方也明确指出,除了肢体暴力外,男方也她们进行了精神暴力行为。
有专家表示,看不见的精神暴力,要比看得见的肢体暴力影响更为深远,会对被施暴者和目睹暴力行为的儿童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广东此次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是在相关案例支撑的前提下提出的,可以起到对公众引导、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专家还表示,除了职能部门外,学校也应负起责任,帮助儿童树立对家暴的正确态度,宣传家庭和睦的理念。
广东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定义 其中包括散布家人隐私
据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厅消息,近日,《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办法(草案)》(以下简称《办法》)提请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审议,拟在既有反家暴法的基础上,推出更多细致有效的举措。该《办法》也是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自2019年1月成立以来,组织起草的首部地方性法规。
《办法》的亮点在于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定义,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增加了包括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属于精神暴力的家暴行为。据《办法》草案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地谩骂、恐吓、侮辱、诽谤、散布隐私、威胁、跟踪、骚扰等方式,包括利用网络等手段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此外,《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是家庭暴力受害人”,将目睹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也纳入保护范围。
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近年来有一些案件,一些夫妻通过网络来散布配偶或者家庭成员的隐私,对家庭成员造成精神上的伤害。“我们认为这一块也是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定义里面也明确,包括利用网络采取的精神暴力也是纳入我们的调整范围。”陈永康称。
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暂未吸纳“家庭经济控制”的内容
陈永康提到,在起草《办法》时,他们也曾考虑将“家庭经济控制”的内容纳入到家庭暴力的定义中。但由于“家庭经济控制”的界定较为困难,故尚未吸纳到《办法》草案中。但若在实践中,发现有家庭经济控制的情况,是可以关注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于2016年3月1日实施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在地方立法予以细化和明确。而制定《办法》是解决广东省反家庭暴力工作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广东省家庭暴力案件总体呈现量大面广、形式多、举证难的特征。”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许光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称。
而据《办法》草案的说明显示,2016至2018年,广东省妇联系统共受理家庭暴力信访14172件,约占信访总量1/5,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为了解决家暴受害者投诉无门的困境,《办法》中还规定了,政府应建立健全反家庭暴力联动工作机制,明确“首接责任制”;对于家庭暴力行为,妇女联合会可以要求有关单位处置,有关单位应当处置并予以答复;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妇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给予特殊保护。
“社会人很多人普遍持有‘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观念,一些职能部门不想管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公安机关处置家暴案件不规范等等,都需要通过地方立法来针对性地促进解决。”许光说。
案例:肢体暴力夹杂着精神暴力的家暴行为
北青报记者在裁判文书网上以“家庭暴力”、“精神暴力”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发现在不少离婚纠纷中,女方在提出男方肢体暴力的同时,还提出男方有“威胁”“恐吓”等行为。在江西省抚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5月30日发布的一则离婚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中,有女方以男方有恐吓威胁行为为由,向法院申请颁发家庭暴力禁止令。随后,法院制作民事裁定书,并裁定禁止男方对女方实施家庭暴力,同时还禁止男方骚扰、跟踪、接触女方及其亲属。
而在近期两起引发公众关注的家暴事件中。当事女方也明确指出男方对她们进行了威胁、恐吓、侮辱等精神暴力行为。
11月25日,曾凭模仿蒙娜丽莎妆容成名的美妆博主“宇芽”曝光了前男友“沱沱”家暴的种种行为。在“宇芽”提供的监控视频中,“沱沱”将她从电梯里拖出,随后引起网友关注。“宇芽”称,半年时间里被“沱沱”家暴五次;被他很用力地连续扇脸;确定关系两个星期左右,沱沱就开始因为各种琐事对她进行大骂、贬低。“沱沱”曾经威胁“宇芽”称,“如果你去告我,我就自杀,自杀的时候我会写遗书,说是被你害死的。”
在“宇芽”发帖后,“沱沱”的三名前妻也站出来对“沱沱”的暴力行为进行控诉。“沱沱”的前妻金秋称,“沱沱”对他进行恐吓和威胁,还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诋毁她的话。“他会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说词,然后让你一直去原谅他。(离婚之后)中间他一直在威胁我,在他的微博上发了很多诋毁我的话,包括诋毁我家人的话。私底下他会威胁我(说)要杀我,要杀我全家、要烧我的房子。”金秋书说。
11月28日,重庆警方发布通报称,“沱沱”因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20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26日,男星蒋劲夫的家暴事件再一次浮现在公众视野。蒋劲夫的乌拉圭籍女友Julieta发帖称,蒋劲夫经常对她大喊大叫、暴力殴打、掐她脖子、踹她肚子,造成她手脚多出淤青。同时,她还晒出了被蒋劲夫掰成两半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照片,及被蒋劲夫剪开的数张银行卡照片。
“蒋劲夫甚至威胁要杀我两次。又一次他开着车,好像发疯似地说他要撞车,然后和我一起死。”Julieta说。
这并非蒋劲夫首次被指家暴。2018年,蒋劲夫的日本女友也曾发帖控诉蒋的家暴行为。
专家:提出精神暴力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学校也应负起反家暴的责任
12月7日,专门从事家庭暴力犯罪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赵颖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精神暴力的定义在目前的法律规定里面较为笼统,而广东省将精神暴力进行细化,是对我国反家暴工作的一种推进。同时,广东将“精神暴力”纳入家暴范畴,是在相关案例支撑的前提下提出的,可以起到对公众引导、教育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社会风气的净化。
赵颖教授介绍,家庭暴力一般综合了肢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等多种暴力形式。虽然精神暴力在之前的法律规定上规定较为笼统,但看不见的精神暴力要比看得见的肢体暴力影响更为深远,会对被施暴者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赵颖教授提到,精神暴力的取证相对比较困难,但更困难的是,在普遍的社会观念里,人们往往不重视家庭暴力,不将其作为社会暴力来看待。而广东将精神暴力列入家暴范畴,并列举出了具体的精神暴力类别,可以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将精神暴力与肢体暴力一样同等看待。同时,对尚未构成治安、刑事案件的家庭暴力行为,公安机关和社会团体可以据此提前介入,帮助被施暴者。
而《办法》中还提出,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应当给予特殊保护。赵颖教授认为,这体现了儿童、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在受暴的人群里面,目睹家暴行为的儿童受到的影响特别大。看到家人挨打,儿童会形成恐惧心理,并伴随他的一生。主要表现在,第一,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对人际关系缺乏信心;第二,家庭暴力是有代际传递的,会对儿童处理冲突的方式产生错误引导。儿童会觉得可以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会习得性地用暴力行为去解决与同学、朋友、恋人和家人之间的冲突,这对将来成长、组建家庭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儿童觉得暴力行为是错误的,但又觉得是家丑、不敢对别人说,又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会适应性,会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产生障碍。”赵颖教授说。
另外,赵颖教授还提出,反家暴工作,学校也应负起责任。学校要通过课程及其他宣传方式,帮助儿童明确对家暴的正确态度,告诉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同时宣传家庭和睦的理念,进行普法宣传。
【版权声明】本文由北京青年报与腾讯联合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夕
编辑/郭琳琳
校对/熊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