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儿大、果儿圆,咬上一口,清甜汁水和浓浓桃香溢满口腔——坐拥22万亩果园和“京郊第一名果”称号,平谷大桃成了本市极少数有规模和能力征战全国的鲜果特产。从“一锅端”卖给批发商到果品分级销至全国,从农民找快递到快递“抢”农民,价儿卖得高、路走得远,平谷大桃的“互联网+”之路正越走越宽。
王丹与8名姐妹组建了平谷新农人讲师团,借助自己在电商上的优势,帮助桃农增收
“我能教的真不多,但果农上过我的课,学会了用手机收钱,并且不出错,这就足够了”,这是王丹反复说的一句话。
如何把照片拍好,对于桃农来说是件难事,因此每个细节王丹都会讲解多次
王丹,年薪50万的都市白领,2014年因为父亲身体原因,不得不从城里回到平谷老家。照顾家人的同时,她开始了自己的淘宝电商创业之路,2017年最高峰时,淘宝等平台年销售额500多万元。
学员年龄普遍偏大,王丹讲解如何使用手机时,要逐步演示
2017年,平谷区相关领导在机缘巧合下,找到了当时已经成为电商网红的王丹,想让她给果农讲解如何在网上卖桃。王丹知道这不容易,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平谷人,她答应了。
每次上课,讲师们都会细致讲解
第一次上课,王丹准备了整整8个小时,从结构到目标、从方式方法到售后服务,她将自己的心得全都写进了PPT。但上课时,王丹还是惊呆了,果农对于电商几乎“一无所知”,很多人甚至连手机都不会用。
智能手机对于这些老龄桃农来说是高科技,他们尝试着发朋友圈,面对屏幕只有不断地学习
王丹不得不调整思路,从电商培训改为教果农“玩”手机:如何拍一张好照片,如何发朋友圈都成了培训重点。在金海湖镇马屯村的一次培训课上,村民郭立兵按照老师说的发了一条朋友圈。几秒钟之后,2张订单找上门来,六箱大桃卖了出去!
王丹有时会到路边转转,很多学员有问题,就会把她当街拦住现场求教
王丹的努力没有白费,短短几个月就有110位果农,通过手机电商渠道售出15.4万斤大桃,销售额161万元,增收89万元。2018年,王丹把公司的生意交给员工打理,专心投入讲课。这一年,她与讲师团的伙伴们共上了300场培训课,培训果农8000余人。
一名学员在淘宝将桃子卖给甘肃客户,他兴奋地向王丹展示自己的成果
王丹是辛苦的。她每晚都先把孩子哄睡了,21:30开始给学员在线辅导,23:30下课,解答完所有学员问题,常常已经到了后半夜,连轴转的工作,让王丹常常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
几乎每天夜里,王丹都窝在沙发上回答学员的问题
默默付出的不止王丹,还有她的讲师团成员。讲师张华成白天给果农上课,自家的7亩桃园晚上才有时间打理。有一次夜间给桃园浇水时,张华成踩到水洼里着凉感冒,第二天哑着嗓子坚持去熊儿寨村给桃农讲课。讲师崔桂霞的孩子得了急性肠胃炎,只能让有腿疾、走路都费事的母亲带着娃去看病。讲师石晓雨因为上课不能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每次看到孩子在校车上哭着喊妈妈,心都碎了。
二维码的普及避免了桃农收到假钱,据悉,现在二维码的普及率在这里已经达到90%以上
王丹和她的讲师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们也曾被质疑是传销、是卖假药的团伙。但付出总有回报,现在有大批粉丝跨村来听课。
平谷区王辛庄镇东古村桃农马云飞,仅用2个月时间,短视频平台粉丝超5000
2019年短视频爆发增长,王丹团队又把培训重点放在了短视频营销上。目前,她的学员中有许多粉丝都在几万+。“今天粉丝涨了多少”,成为讲师和学院的见面问候语。
王辛庄镇东古村桃农张红艳,在淘宝上将桃卖到了甘肃兰州
王辛庄镇许家务村的64岁桃农王淑华,通过直播曾一次销售 96箱大桃,成了村里的卖桃“明星”;王辛店镇许家务村的范瑞芳,在平台发了条短视频,一夜播放量21万次,粉丝暴增300,留言都是“我要买桃”。
王辛庄镇许家务村桃农范瑞平,一条视频播放量21万次,一次吸粉300+
在王丹看来,短视频、直播、朋友圈都是新电商模式,也正逐步取代作为保底的商贩批发模式。未来,网红桃农会越来越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耿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