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天文台首次捕捉到星际暗云的诞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19-05-22 16:56

利用Arecibo300米射电望远镜、美国FCRAO望远镜和Herschel空间红外望远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星际介质演化及恒星形成团组博士研究生左沛及其导师李菂首次观测到正在诞生的分子暗云。他们的文章5月19日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发表,并被《自然》杂志选为研究亮点予以介绍。

氢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是物质的主要组分。氢原子(HI)发出波长为21cm的超精细结构谱线辐射,是现代射电天文学的开创性发现之一。恒星形成于星际分子云中。因此氢原子HI转化为氢分子H2的过程是宇宙可视结构形成的关键起始步骤。银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氢原子和氢分子。但是由于氢原子弥漫在整个银河系,以及氢分子缺乏永久偶极矩,难以在银河系内的同一区域同时对二者进行准确测量。研究人员发展并命名了一种名为中性氢窄线自吸收的观测方法,在适当条件下解决了这一问题。HINSA方法通过分离氢原子HI的吸收成分直接测量分子云中的氢原子柱密度,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得到分子氢气形成速率及分子云的化学年龄。

左沛及李菂等基于对孤立冷暗分子云的空间及地面望远镜的多波段观测,利用HINSA方法首次发现了围绕尘埃暗云的相对富含原子的环状结构,揭示了其为正在形成的分子云。基于天体化学模型的计算表明氢原子的丰度分布为2%-0.2%,形成时标约为6百万年。这一结果约束了氢分子形成速率、辅助星系演化(特别是气体)的模拟,并确定了原行星盘化学演化的重要初始参数。这项工作展示了射电波段HINSA观测方法的重要功能,也为FAST科学规划提供了观测依据。FAST开展的高灵敏中性氢巡天,能够大规模测量银河系内的HINSA特征,为理解星际介质演化提供系统的观测基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中国天眼FAST再传好消息 首次揭示温热原子云中的复杂丝状网络
央视新闻 2025-07-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团队谈“黑洞摄影记”:人类既伟大又渺小
中国新闻网 2024-02-14
开工干活 墨子巡天望远镜正式投入观测并发布首光图像
澎湃新闻 2023-09-18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团队:透过“天眼”望向宇宙更深处
科技日报 2023-06-12
“中国天眼”获得银河系星际空间高清图像
新华社 2022-12-11
“中国天眼”探测到星系外200万光年的稀薄气体
人民日报 2022-10-24
“中国天眼”,看见更远星河
人民日报 2022-10-24
中国天眼发现宇宙中最大原子气体系统 比银河系大20倍
中国新闻网 2022-10-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