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国补退潮,新能源价格战打响, 造车新势力开年表现堪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2-20 12:04 阅读量:40781

按照《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持续13年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已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对于车企来说,政策补贴退出舞台无疑增加了巨大的销量压力。

面对压力,特斯拉率先降价,随即也按下了新能源市场价格战的启动按钮。

特斯拉启动价格战

1月6日,特斯拉在售车型进行了价格调整,其中Model 3起售价直降3.6万元,Model Y起售价直降2.9万元,两款车型其余版本的降价幅度从2万到4.8万元不等,创下了特斯拉中国售价的历史新低。

图片来源于特斯拉官网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也曾在去年12月公开表示,“倾向于在不让公司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增长,通过降价来增加销量。”2023年初的大幅降价也的确在订单量上有了明显体现,特斯拉财报电话会议上,埃隆·马斯克表示,订单量在2023年1月达到历史新高,几乎是工厂产能的两倍。

特斯拉的率先降价无疑给“新势力们”出了一道难题,到底是否迅速跟降,或是其他“变相降价”方式达成促进销量及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目的,都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其中,问界汽车、小鹏汽车等车企业快速响应,迅速跟进,蔚来汽车虽表示坚持不降价,但却以其他“变相降价”的策略达成降价促销效果。

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表现仍不理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显示: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42.5万辆和40.8万辆,环比分别下降46.6%和49.9%,同比分别下降6.9%和6.3%。

新势力“不得不降”

据小鹏汽车微博消息,调价整体降幅为2万-3.6万元。其中,小鹏G3i售价从16.89-20.19万元降至14.89-17.69万元;小鹏P5售价从17.99-22.59万元降至15.69-20.29万元;小鹏P7售价从23.99-28.59万元降至20.99-24.99万元。

图片来源于小鹏汽车官方

反差较大的是蔚来汽车,蔚来汽车CEO李斌之前坚持表示不会降价,因为“对已经选择我们的用户要有感恩的心,要善待他们。这是一个企业的底线,每个企业的底线不太一样。”但面对价格战,降价幅度却让众人大吃一惊。比如,推出了针对ES8、ES6和EC6车型的展车、库存车优惠政策、置换政策、金融政策等。其中,免费赠送价值3.9万元的大NP(蔚来的驾驶辅助系统)、一年服务无忧保险、三年免息贷款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引来老车主的不满。

图片来源于蔚来汽车官网

理想汽车在新势力降价潮中并未有太多动作,通过了解,目前仅有停产的理想ONE库存车型可享受2万元补贴,其余车型仅购车送用品或少量积分等。

图片来源于理想汽车官网

但不管跟进降价还是变相降价抑或是即坚守价格,造车新势力们都无法阻挡销量下滑的趋势。今年1月销量数据显示,蔚来汽车交付8506辆,同比下滑12%,环比下滑46%;小鹏汽车交付5218辆,同比下滑60%,环比下滑54%;零跑汽车交付1139辆,同比下滑86%,环比下滑87%。在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曾经一度代表造车新势力“三巨头”的“蔚小理”,仅有理想汽车以1.5万辆的数据出现在排名中等偏下位置。可以看出,“新势力们”在完成此前高调立下的订单“军令状”面前表现的并不理想。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业以各种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曾经引领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造车新势力就陷入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境地。

图片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官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集团销量合计达35.4万辆,同比增长5.8%,占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6.7%,高于去年同期10个百分点。其中,比亚迪销量超过15万辆,占据榜首位置,同样特斯拉也已6.6万辆的成绩排在了第二。从销量数据看出,头部的比亚迪、特斯拉已与身后玩家拉开巨大差距。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增速分别为34%、47%、23%,而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的新能源乘用车增速分别为208%、278%、116%、127%、178%。合资车企中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的增速也高达42%、50%。从增速数据中看出,埃安、长安、吉利、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也在加紧追赶。新势力中增速最低的小鹏汽车与传统车企增速最高的吉利汽车甚至相差了12倍之多。

图片来源于比亚迪官网

新能源领域“两超多强”的局面下,上有比亚迪、特斯拉的遥遥领先,下有传统车企、新锐品牌的奋起直追。虽然以“蔚小理”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一直处于舆论的聚光灯内,但借用当下一句网络名梗,那就是“留给新势力的时间不多了”。

造车新势力擅长的讲好产品、技术和智能化、性价比的“高大上”故事,至于能否让具体故事情节在现实中落脚稳当,市场数据都会及时给予反馈。

选择降价增加销量也仅是“镇痛剂”,在之后的新能源赛道上是否能够实现赶超,或许更加依托技术突破提升的产品力以及用户策略优化提升的品牌口碑。

 文/奚百汇

编辑/奚百汇

相关阅读
造车新势力最新数据出炉!
上海证券报 2023-04-02
“蔚小理”晒年报背后:“价格战”已不可避免?
中国新闻网 2023-03-22
造车新势力进入调整期,理想汽车拿什么抢订单?
第一财经 2023-02-09
整体利润空间压缩,新势力们还能赚到多少钱
澎湃新闻 2023-01-22
特斯拉砍一刀,新势力慌了?有门店紧急培训销售话术
中新经纬 2023-01-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