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进一步提高。
过去三年间,我国普通高校进行了学校专业的新增与撤并。这一次发布的《方案》,一方面,在之前优化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基础上,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另一方面,将学科专业优化从普通高等教育,拓展到职业高等教育,如提出要创新目录管理机制,缩短调整周期,加强研究生、本科、高职三类学科专业目录协同联动。
要切实起到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之效,需要各类高校在国家战略指引下,立足本身办学定位,在本校办学定位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条件与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以质量与特色为导向,形成本校的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方案》提出,实施基础学科跃升行动,在一流学科培优行动中加大对基础学科支持力度。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受到一些自媒体炒作的影响,有一些家长“呼吁”高校撤销“冷门”专业,开设“热门”专业。这显然不符合“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办学定位。如果“双一流”建设高校,都“以报考为导向”,撤销所谓“冷门”专业,举办“热门”专业,就难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因此,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坚持推进“强基计划”招生改革,扩大强基计划招生规模;鼓励高校探索基础学科专业人才新模式,如对基础学科专业学生实施本硕博贯通培养;拓宽基础学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扭转社会对基础学科专业是“冷门专业”的认知。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4年已经达到60.8%,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才能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如“双一流”建设高校,要进行通识教育,重视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则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且,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不能采取一个模式,《方案》提出,完善分类发展机制,差异化推进基础类、应用类、战略类学科专业布局建设。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
要让高校形成并坚持自身的办学定位,必须落实和扩大学校自主权,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类高校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时,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充分论证,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时,坚持差异化与特色化办学。
2025年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支持理工农医、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高校差异化发展。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在办学条件、招生计划、学位点授权、经费投入等方面分类支持。这对高校形成自身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办学之路,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对此,应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
文/熊丙奇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