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打破成见 让标准不再难以撬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11:08

展览:终身练习

展期:2025.6.19-10.14

地点:北京中间美术馆

《无形之触》小杉大介2024单频影像

《明室》Project YYIN 2024戏剧单频影像

回想一下你上次走进美术馆的经历,脑海中浮现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排布整齐的双语序言,简约的主视觉配合无衬线大标题,方方正正地安于一隅的展签,警戒线和玻璃罩的存在明示着“请勿触摸”。你会踏踏实实地随着人流走到展区尽头,拐弯开启下一个单元。

如同我们儿童时期被时常教导的那般,课堂上需要端正坐姿,参观过程中需要保持安静……种种空间设置和角色划分,带着某种潜在的“规训”色彩,也可称之为一种不断“练习”成自然的过程,让身处其中的个体无意识地僵化了自身参与互动的姿态。

艺术机构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权威,它们决定何者被观看、何者有权言说,同时通过展品呈现的形式、动线的设计、主题单元的划分等,来局限观众的参与路径与观看体验。此种带有精英意识的隔离,正在面临着“注意力经济”的新挑战,也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展览有可能以一种更为开放、灵活的姿态,构建出既服务艺术,又不失公众思考性的介入方式吗?

一次打破常规的策展

正在中间美术馆展出的“终身练习”,即是一次尝试。这场关注神经多样性群体的展览,源自美术馆往年与孤独症相关的展览实践,其保持着对孤独症群体现状的关注,并不断开拓着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相较于传统的观展经验,你会在进入展览的瞬间被主视觉里摆着立定跳远起跳姿势的黑色小人所吸引,并在接下来的体验中被这一“起跳”时悬而未决、游移不定的状态所感染,受邀进行一种“神经多样性的观看”。

你会发现被贴得歪歪斜斜的展签、能拿在手上把玩着参观的展品、想“溜号”时随处可见的稻米研磨碗,以及在双层展区中均设有的可供随时进出的展览通道。在开放的场域中,没有固定的观展顺序,你甚至可以在一楼展区的伞架里挑上一把心仪的雨伞——模拟体验“阿斯伯格综合征”想要走进人群但同时又沉浸眼前的渴望,并意外发现这份个人体验并非源于所谓“症状”,而是潜藏在每个个体面对陌生情境时,自我调适的一种选择和练习。

“终身练习”巧妙地打破了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相关展览的刻板印象——聚焦于用某种天才化、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来强化预设中的不平等。展览不仅仅围绕神经多样性群体的自我表露,也纳入了艺术家们对日常状态的反思,还原状态本身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把所谓“病态”的表现作为每个人自我觉察的一种轻微的、不冒犯的提醒,将“终身练习”指向人生中持续成长的不同阶段。

角色与空间逻辑不再有效

在这个展览中,你无法退回做那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行走的轨迹、被吸引的选择,都是一次对个体置于社会关系中的反思和承担。在这一过程中,观看的惯性是如何被打破的?

一层展厅的影像作品《无形之触》,构建起了一个半包围的观展空间,屏幕上轮播着关于7岁儿童卢卡的故事,呈现出他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发脾气的情景。当那些言辞明确的拒绝、分贝放大的尖叫被极具感官冲击地聚焦呈现,一种逃离的张力满溢而出。你能回想起儿时因不解某些规则而情绪崩溃的自我,也能关联起在公共场合被儿童的哭闹所困扰的无奈。屏幕左侧放置了降噪耳罩,右侧设置了可供转移注意的稻米研磨碗,让观众拥有选择的自由——代入父母、卢卡、旁观者三种姿态。每个人或曾拥有无法被理解和不愿尝试理解他人的时刻,这些时刻都可被视作成长过程中自我溢出的瞬间,而无关对错和评判。

相似的,二层展区中由韩国艺术团体Project YYIN和加拿大残障艺术协会联合创作的作品《明室》,以影像纪实的方式呈现了四位发展性障碍演员的剧场表演。屏幕对面放置了可供倚坐的沙发,地面上布置了剧场内的线条和星星标记,一切都与屏幕内正在发生的事保持一致,你可以选择走上舞台或是隐于边缘,“表演者—观众”的空间逻辑不再有效。展区对角线的作品《我们永远无法触碰的地平线》,则通过不断变化人为规定的高度标准,来推动参与者完成“达成统一”的行为。剧场的表演性质让二者的实验具有批判性的戏谑: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多样”和“标准”的对立总是被赋予一种“需要在场”的刻意,自身的辩护便显出一种无力感。

去介入并去感同身受

策展的意图在展览中更像一种不断间隔自我和他者,同时在间隔中觉察与反思的过程。可以说,“终身练习”利用展厅这一具有仪式性的场域,将传统的观看转化为一种去感同身受的努力。它将介入作为一种形式,邀请每个人进入、感知、承担、留痕。

细想一下,你会发现这种“努力”越发难以在特定场域之外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提起“孤独症”,我们更愿意用浅显的包容来维护自身的道德感,而失去体认个体细节的能力,也失去了从复杂中感知意义的耐心——这一惯性其实适用于日常生活中所有差异显现的时刻。

展览并非一次浪漫化的表达,没有提供可消费的同情出口,而更为平和、开放、克制、自然,不断练习着重新建立关系的可能。

哲学书里告诉我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然而,在尝试理解的当下,“认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更重要的改变。理解是起点,让讨论和碰撞变得可见,也让打破成见的动作发生,让标准变得不再难以撬动。 

(叶晨灏)

图源/北京中间美术馆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艺评|文学老兵的异类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千年北京 藏着六大秘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从神话开始 拍摄对土地和人的真实感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一饭封神》煮了一锅文化夹生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艺评|被低估的固原 如一幅多元华彩长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古北口这块石碑暴露日军侵略野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备案博物馆达246家 北京迈向博物馆之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8
2025年秋冬季服饰:品质与潮流共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