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林风眠中国画《春天》。
20世纪中叶,“新国画运动”兴起,中国画画家面临着新课题:如何反映新生活?如何将传统中国画艺术面貌的改造与现实主义精神相结合?这一背景催生了一批特殊的作品——以都市公园景观为主题的绘画。正在展出的“都市林泉——上海中国画院藏公园主题作品展”,通过45件艺术风格不同的作品,展现着创作者对这一课题的探索。
公园以“重塑的自然”和“展示的生活”的样貌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也成为画家创新题材、表现生活、革新技法的重要载体。在这一方天地里,画家们大胆探索,让传统的林泉在现代都市中生发别样的艺术韵致。
1868年建成的上海外滩公园,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公共园林,许多上海的画家都曾以其为创作对象。陈秋草《朝晖》便选择了从上海大厦俯瞰外滩的视角。画家既以写实手法描绘了外滩公园和黄浦江上船舸竞发的场景,又通过象征性手法,赋予招展的红旗、盛开的鲜花和东升的旭日深意。作品融入水彩画技法,构图也带有西画特色。构图有西画特点的还有袁松年《上海的早晨》、胡伯翔《黄浦江上朝气蓬勃》等。不难看出,实景写生成为这一时期公园主题创作的重要方式。
传统中国画重视写生,但不同于西画的实景写生。中国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联结艺术与现实,将重心落在内心对造化的观照之上。而“新国画运动”倡导画家要“直面生活”,如何将“师造化”与实景写生有机融合,成为画家们探索的方向。贺天健推崇写生,他曾说:“山水画是从真山水画出来的,不过你应该把它画得比真山水好看。”在对都市公园实地写生中,他将“师造化”引入创作,使作品兼具自然生机与生活气息。在《中山公园的水上快乐》中,一棵苍劲的大树将视线引向水面的两艘小船,生动有趣地展现出市民划船时的快乐。还有不少画家以全景式构图描绘园林景色,如吴湖帆《西郊公园写景》、陆俨少和李秋君合作的《豫园点春堂》等,为观者带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艺术享受。
随着城市公园建设推进,公园主题创作也愈发丰富。当画家们拿起画笔,开始描绘一座座新的城市公园,探索的不仅是绘画语言的绵延新意,还是在都市林泉中展开的艺术与时代的对话。(李玉)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