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火青春|政治历练跟党走 革命风雨见彩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08:12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4年漫长的艰苦岁月,就像一座大熔炉,历练出广大军民特别是青年干部“跟党走”的政治品格,历练出爱国主义的磅礴伟力,历练出坚定的政治定力和人生价值观。

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

挺身而出奋发效力 历练爱国主义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精神的升华,使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亲爱的双亲,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危安莫卜,是不免凄怆辛酸。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是更令人哀惜不置的。因为生活就是斗争,尤其是在祖国危难的时候,正是青年人奋发效力的时机。这时候,能亲眼看见祖国决死斗争以及新中国孕育的困难,自己能为祖国做点事,就觉得此是不曾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这是1939年,25岁的马来西亚华侨白雪娇回国抗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一位女机工前,留给父母的一段深情告白。

一边是富有安逸的生活,一边是炮火喧嚣的战场,白雪娇毅然选择后者,这源于中华民族血脉中割不断的联系。

心似磁心石,永指吾中华。从黄河两岸到烟雨江南,从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滨,在14年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无数像白雪娇一样的进步青年秉承爱国之志,怀揣爱国之心,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这样的感人家书比比皆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题展览中,设置了一个多媒体影像组成的抗战家书视听空间,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心念家园,字字滚烫”的爱国之情:“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是年仅31岁的赵一曼在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从中我们看到了家国之爱与舐犊之情的坚毅抉择。

“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这是年仅37岁的左权将军壮烈殉国前写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铮铮铁汉的侠骨柔肠。

……

主题展览中大量的史料、实物,展示了中华民族广大军民特别是进步青年团结一心赴国难、威武不屈血洒疆场、毁家纾难拥军支前等感人事迹,这些事迹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滚滚洪流,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政治历练的大熔炉中,一幅壮丽的爱国主义精神图谱。

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坚守初心向死而生 历练“跟党走”的政治品格

近代以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如果没有先进政党引领,朴素的爱国情感有可能迷失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盲目的排外主义,难以真正形成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赋予爱国主义新的内涵,指明了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前进方向。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这是一场终其一生、向死而生的政治历练,他从一名抗日爱国将领,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原东北军111师中将师长常恩多,青年时代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参加了东北军,在抗日战争中,他历尽艰险,率部杀敌,屡立战功。1933年,受同是东北老乡的进步青年程道平的影响,常恩多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从小是苦命人,当兵就是为了想替穷苦百姓们出气!过去只想执政者施仁政,当官的要当清官,劳苦的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没想到还有个共产主义,人人平等,这个办法实在好!”从此,常恩多心头萌发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后来,他以特别党员的身份,机智、勇敢、顽强地战斗。

1940年秋,常恩多和万毅一起发动了声震鲁、苏的“九·二二”锄奸运动。1942年8月初,年仅47岁的常恩多因病生命垂危,在去世之前毅然率部起义,把三千多人的起义部队带到了党和人民的怀抱。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评价常恩多是一位“抗日爱国的民族英雄”,号召大家“好好学习他一生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继承他的遗志,抗战到底!”

这是一场勇于追梦、青春无悔的成长实践,她从一名学生领袖,成长为在国际舞台上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的青年代表——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胜利烽火档案史料展”中,有一张1935年12月21日出版的《大众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照片上的人物是一位留着齐肩短发的女学生。她左手捏着稿纸,右手举着大喇叭,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演讲。这位宣传抗日的女同学,正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四年级学生、一二九运动骨干之一、年仅21岁的陆璀。

陆璀曾和邹韬奋有数年的书信来往。她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宣传抗日思想。在1935年12月16日的游行示威中,陆璀被警察逮捕。当时,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就在现场,他跟踪到警察所,在警察的包围中,对陆璀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并当即发出了一条“独家新闻”,以《中国的贞德被捕了》为标题刊登在美国的大报上,让中国人民的抗日呼声从中国传到了海外。

1936年9月,陆璀受全国学联派遣,到日内瓦出席首届世界青年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把中国学生的战斗呼声带到了世界讲坛。1938年,她又代表全国学联出席第二次世界青年大会,并被派往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为白求恩大夫率领的援华医疗队和中国和平医院募捐,成长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青年和妇女界的杰出代表。

万众一心前仆后继 政治历练在风雨中达成

在14年的抗战风雨中,无数热血青年紧密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之下,最终形成“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全民族抗战局面。他们胸怀抗日理想,怀揣报国之志,从四面八方、天南海北汇聚到革命圣地延安。他们中有知识分子艾思奇、丁玲、陈学昭,有艺术界人士袁牧之、陈波儿、于蓝,有“大家闺秀”复旦大学教务长的独生女温联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谋阎宝航的女儿阎明诗,有“富家公子”华侨王唯真、吴醒柏……这些革命青年宁可放弃大城市中的优渥生活,不远千里来到延安的山沟里,只为获得革命的思想武器,然后义无反顾地走向救国救民的抗日战场。

她,是华侨抗日妇女中的代表人物;她,曾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她,被贺龙将军称赞为“我们的女英雄”。

她的名字叫李林。

从李林短短24岁的人生履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在风雨中受历练、勇实践、跟党走的轨迹——

1929年,14岁的李林以归国侨生身份进入厦门集美学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她参加了人生中第一个抗日爱国组织——集美抗日救国会。

1933年,18岁的李林追随秋瑾的脚步来到杭州求学一年。西子湖畔,鉴湖女侠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不朽诗句,激励着这颗年轻的心。后赴沪求学,在蔡元培先生创办的上海爱国女中,她将“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的校训内化于心,将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1936年,21岁的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随后,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年12月,她不畏艰辛、一路北上,到达太原,加入了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改组的“牺盟会”,学会了双手用枪和骑马打仗。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李林坚决要求到前方杀敌,被派往大同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委宣传部部长,后到雁北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武装。

1938年春,李林任整编后的独立支队骑兵营教导员。她率部驰骋雁北、绥南与日伪军作战,屡建战功。特别是天成村夺马一战后,“女游击队长”李林声名远扬,日军不惜高价悬赏捉拿她。

1940年4月,日伪军集中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扫荡”。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李林不顾自己怀着身孕,率领一队骑兵勇猛冲杀,将敌人引开。她身负重伤后仍毙伤日伪军6人,后被敌人包围,饮弹自尽,年仅24岁。

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无数像李林一样的中国军民特别是进步青年,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取得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伟大胜利。应该说,这一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这段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伟大的抗战精神,感召无数青年在政治历练中终见彩虹;伟大的和平希望,召唤无数青年在“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中打开一片新天地。

·故事·

沈忠明: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一张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端详。

证明书的主人叫沈忠明,上面短短的一行字,概括了沈忠明的抗日事迹:“沈忠明同志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落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这张证明书颁发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这位牺牲于1937年的抗日英烈,为何在1983年才被批准为革命烈士?其背后是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沈忠明1906年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黄营村。1933年5月,他在张家口投奔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同盟军解散之后,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9军。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达到以武力吞并中国的企图,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当时,沈忠明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10连1排排长,奉命驻防卢沟桥畔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

7月8日黎明,日军进攻卢沟桥北500米左右的铁路桥和回龙庙的中国守军。“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面对中国守军第29军司令部发出的御敌命令,沈忠明率驻守战士60余人奋勇杀敌,以步枪、大刀与敌军展开肉搏战,面对400多人的日军,最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沈忠明是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原来,1936年8月,经同乡周树一介绍,沈忠明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后,周树一为其证明,写有《共产党员沈忠明打响抗日第一枪》一文,揭开了沈忠明的英雄事迹,而后沈忠明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3年12月22日,民政部向沈忠明的后人颁发了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此后,这张证明书就成为沈家人珍藏的宝贝,代代相传。直到去年,沈忠明烈士亲属将那份写着沈忠明名字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捐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刘忠禹

相关阅读
淬火青春|专业训练战敌寇 热血忠魂铸丰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淬火青春|实践锻炼长才干 抗日烽火壮筋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淬火青春|思想淬炼燃明烛 抗战青春绘光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5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巡礼
新华社 2025-08-08
卢沟桥之上
人民日报 2025-07-24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有哪些看点?跟随记者一起探访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5-07-09
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今起面向公众开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8
多件文物、档案首次亮相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