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寻踪作家杨沫与北京的文艺精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1 10:27

在西山女子中学打下文学基础

杨沫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爱,多次再版,被译成近20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杨沫原名杨成业,笔名杨君默、杨默。她的父母原籍湖南省湘阴县,父亲杨震华是清末举人,进京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商科,毕业后募集资金办起了国内第一所私立大学新华大学。1914年8月,杨沫出生于北京市西城区东弓匠胡同。这条胡同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西至宏大胡同。清代,这里曾是八旗正黄旗的弓匠营驻地,主要负责制作弓箭等兵器,胡同始称弓背胡同,1911年后,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东弓匠胡同、西弓匠胡同和小弓匠胡同。杨家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东弓匠胡同,杨沫和她的两个妹妹都出生在这里,杨沫和三妹白杨成为中国文化界的名人。

白杨原名杨成芳,1920年4月出生。1936年因主演《十字街头》红遍全国。抗战中,白杨在重庆主演了大量进步话剧,被评为话剧界“四大名旦”之首。抗战胜利后,白杨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以朴实、细腻的表演赢得了世界声誉。新中国成立后,她又主演了《祝福》等广受欢迎的影片。

杨沫8岁时进福绥境小学读初小、高小。13岁那年,杨沫考入北平西山温泉女子中学。该校是中法大学创始人李石曾为配合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而设立的附属中学,分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两部分,打破传统教育中女子受教育的限制,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开设女子中学的先驱之一。在宁静幽美的学校里,杨沫开始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的学习,让她打下了从事文学事业的基础。

华北联大学习时期 将名字改为“杨沫”

后来,因家中破产,杨沫在几个同学的帮助下,读完了初中三年级。在她17岁时,同学帮她找到了一个在河北香河县县立小学教书的工作。此时,她认识了一个北大国文系的大学生,他们相爱了。杨沫离开香河县,与这个大学生一起住在沙滩狭小的公寓里,杨沫每日操持洗衣、做饭。这个北大的学生,就是《青春之歌》中余永泽的原型。

1933年旧历除夕,杨沫和小妹白杨共度佳节。在妹妹那里,她结识了十几名爱国青年,多半是大学生或党的外围组织“剧联”的人。《青春之歌》里的白丽萍,写的就是当时和白杨同住一室的电影明星刘丽影。正是刘丽影对杨沫的思想启迪,使她开始读高尔基的《母亲》和其他苏联革命小说,开始接触革命书籍。1934年,杨沫在北平《黑白》半月刊上以笔名“小慧”发表处女作《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小慧”是她的第一个笔名。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救国爱国之情迸发,杨沫在《中流》半月刊和《大晚报》副刊《火炬》上发表揭露侵华日军罪行的短篇小说《怒涛》《死与逃》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沫在河北中部冀中根据地任安国县妇女救国主任、冀中十分区妇救会宣传部长。在险恶环境下、在频繁战斗的空隙里,杨沫写出一些反映抗日战争的短篇小说和散文。1941年,杨沫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并在华北联大成立“妇女文艺创作会”后,担任主任一职。从这时起,她将自己名字“杨墨”改为“杨沫”。

1945年日本投降后,杨沫离开十分区到《晋察冀日报》任编辑,并主编过该报一段时期的文艺副刊。

回到北京写《青春之歌》 并改编成电影剧本

新中国成立后,杨沫回到阔别12年的北京,任《人民日报》编辑。不久,组织上把她调到北京市妇联宣传部工作。那期间,战争中牺牲的战友在她心头挥之不去,她开始写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来纪念他们、歌颂他们。1952年底,小说初步完成,杨沫想专心搞创作,后来如愿调到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担任编剧。

在中央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担任编剧期间,杨沫创作完成《青春之歌》剧本时,作家出版社出版了37万多字的《青春之歌》,印刷35万册,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在读者中获得巨大反响。

这部小说出版后,得到茅盾、何其芳、巴人等文坛巨匠的肯定。茅盾称赞“林道静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何其芳称它是一部“留着革命激情的小说”,巴人赞扬它“是一部热情洋溢,对青年们有教育作用的好书”。

杨沫还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针对文学前辈和读者们提出的建议,身患冠心病的杨沫用三个月时间,对小说进行了修改,增加了11章,全书达40多万字,于196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在对小说修改的同时,已经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的杨沫,在厂长汪洋的支持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由北影厂拍成了电影,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当时,崔嵬、谢芳、秦怡、康泰、于洋等著名导演和演员参加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影片的主角林道静由谢芳饰演,杨沫和谢芳因《青春之歌》结缘,成为最好的朋友。

值得提及的是,1958年至1960年,是杨沫最为忙碌的两年。她身患较严重的冠心病,但一点儿都不敢松懈。在倾注很大心血后,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出版,电影《青春之歌》上映。杨沫成为举国知名的女作家,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在柳荫街29号院创作完成“青春三部曲”

明清时期,柳荫街是旧河道,人们称之为清水河或月牙河。明代因河上有一座石桥,此地曾泛称李广桥街,那时便是达官显贵聚居地,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等人就在这一带居住过。1952年将河道改为暗沟,1965年改称柳荫街。早先,柳荫街并没有几棵柳树,现在看到的柳树成荫,是1965年后开始大量栽种的。

上世纪60年代初,杨沫搬到柳荫街29号院,这是个很规正的小四合院,该院原本是涛贝勒府的一部分。杨沫在此居住了40多年,是她居住时间最久的地方。这个静谧的小院,给杨沫带来的不仅有安逸与欢乐,还有悲欢离合。现如今,柳荫街不仅有北京旅游热门景点恭王府,还是“柳荫军民文明街”。而这个诞生过《青春之歌》的民居小院,仍然吸引年轻人到这里打卡。

60多年前,杨沫被调到北京市文联担任专业作家,在柳荫街的小院里,她写了《房客》《红红的山丹花》《素不相识的大娘》等多篇短篇小说。这几篇小说全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表现的都是抗日烽火中“我”这个八路军女战士高度的革命觉悟与坚忍不拔的意志。

搬进柳荫街后,杨沫每天都要在柳荫街一带漫步,她的身体好了许多。此时,她开始构思《青春之歌》下部的写作了。直到1971年她恢复工作后,不顾亲友的劝阻,杨沫一个人跑到西山租了一间民房,立即开始写作这部构思许久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

1976年8月初,杨沫完成了小说初稿。《东方欲晓》第一部的修订工作她是在柳荫街的小院开始的,进展还算顺利。这期间,一些人物在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而且,一些情感的波澜与思想的激荡也常常刺激着她的心扉。1979年11月,杨沫完成了44万字的《东方欲晓》第一部,她充满激情地说:“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努力写出、演出、唱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用我们的力量,把‘四化’搞上去。”

杨沫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始终保持勇气、热情与责任感。1986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芳菲之歌》。杨沫又拖着病体,开始顽强地创作长篇小说《英华之歌》。这部书,是杨沫在身体很差的状态下创作的。笔者保存有1987年春杨沫写给时任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邵荣昌的一封信,读信得知,杨沫为了能安心创作,决定仍在香山租一个民房写作。结果一次参加会议期间她心脏病发作,不得不匆匆离场,诊治后进行静养。1989年,杨沫终于完成了《英华之歌》,1990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英华之歌》与《青春之歌》《芳菲之歌》组成了“青春三部曲”,把冀中敌后根据地跌宕起伏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方继孝(文史学家、鉴藏家)

整理/本报记者 李喆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音乐剧《青春之歌》公演定档 以青春之名谱写乐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音乐剧《青春之歌》公演定档 与当代青年来一场对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31
谢芳:《青春之歌》中最难的是哭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19
歌剧《青春之歌》剧组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本月底将重返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1
杨沫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音乐剧《青春之歌》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高考,是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7
歌剧、芭蕾、音乐会……众多演出五一精彩亮相京城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9
观演|《青春之歌》唱启“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