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如何“舞”出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6 10:26

7月24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舞蹈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的艺术表达与舞台呈现”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北京舞蹈大赛是由北京市文联创办于1983年的舞蹈艺术类品牌活动,聚焦“出作品、出人才”,为首都舞蹈艺术工作者和舞蹈爱好者提供展示学习平台。第十九届北京舞蹈大赛共收到报名参赛舞蹈作品817件,最终110件作品入围决赛。此次研讨会是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系列研讨之一,也是北京舞蹈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大赛评委,舞蹈领域学者、创作者,以及影视、文学、戏剧领域专家对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多个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理念突破

从“生活真实”到“艺术写意”的平衡

“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关键,在于将生活事件转化为舞蹈的审美样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党总支书记胡淮北认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需平衡生活真实与艺术写意,关键在于提炼生活本质为舞蹈语言,引导观众从剧场体验延伸至现实认知,实现舞蹈艺术的社会介入与审美普及。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崔月梅认为,现实题材作品需要根植传统,用现代人的审美和理解去诠释和再建构,“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与创作需要回到文化的本体,明确根植传统的立场,同时勇于重构当代路径的探索,唯有如此才能让这些凝结民族精神的身体语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动人的文化光辉,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舞蹈表达创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张之薇则从跨艺术门类视角提出,舞蹈与戏曲不太相同,戏曲以“四功五法”推进故事,舞蹈则以技术表达情绪与内在精神,虽然如此,但二者殊途同归。“这几年很多舞剧出圈,我很感慨我们的年轻舞界编舞的开放、自我、深刻的观念,打破写实,打破具象化的编舞方法,‘去形取神’,能够和我们普通观众获得共情。”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胡伟认为,创作应遵循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将社会生活作为创作的本源;遵循真实性原则,对真实生活加以筛选和改造,创作出反映生活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舞蹈形象;遵循综合性原则,不以风格和种类来进行限定,坚持表现形式的综合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主任张荪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应重视观众视角,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深刻思考作品为观众传达出何种温度与初衷。

实践路径

传统根基与当代表达的双向赋能

“现实题材不是简单的‘现实复制’,而是以身体语言构建时代镜像。”中央民族歌舞团编导沙呷俊楠的发言道出创作核心。作为从四川大凉山走出的创作者,他以自己的作品为例,强调“在场性”与“深扎”的重要性,“只有深入家乡文化,将微观生活体察转化为艺术表达,才能让作品发出直击心灵的力量。”

这种“传统转化”的实践路径,在多部作品中均有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表示,好的作品是雅俗共赏的,现实题材舞蹈作品需在“技、艺、道”贯通升华中发掘写意空间,凸显肢体语言魅力,提炼东方美学内涵,向观众传达意象之美、意境之美。

然而,实践中的挑战同样显著。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青年教师柏桦以自身参赛作品为例,反思创作中的“同质化困境”,“形式规范与思想界限易导致创作陷入‘囚徒困境’,或屈服于既定风格,或因坚守个性而被边缘化。”他认为,“风格多元是创作生态的保障”,鼓励创作者挖掘独特身体语言,打破舞种界限,以个性化表达实现与观众的共情。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讲师刘美池表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核心是“人”,用身体作为工具讲故事,表达人的状态、心境、遭遇与命运。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则从受众视角切入,强调“严肃艺术”需考量形式探索与民众接受度的平衡,“在快节奏、短视频流行的当下,艺术创作要在艺术表达的创造性探索和舞台呈现的叙事性效果之间找到支点。”

未来方向

以真诚的态度深入生活,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舞蹈的‘火’与‘卷’,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北京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表示,从全国舞蹈比赛到北京舞蹈大赛,多年来,舞蹈界持续关注现实题材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艺需要用新的形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创造现代的文化生命体。舞蹈作为超越文字的身体语言体系,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写意的表达方式使其能够超越时空限制,直观呈现生命的境界。舞蹈语言体系的文化审美和写意特征导致难以明确界定现实题材的标准,仍需在创作实践中秉持突破性思维,开阔选题立意视角,拓展当代编创视野,打破传统语言限制,深入现实生活,在火热的实践中孕育出当代现实题材作品。

“当下,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远远不够,太多的作品是在练功厅里产生的,生活感悟和人生阅历不足则难以支撑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谈现实题材就显得单薄而空洞。无论是哪个舞种,都需要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生命的敬畏尊重,都需要有坚实的内核去支撑。现实题材也许并不一定是一个完整故事,或是一位英雄人物、一句口号。我们要进入生活,要提倡一个新的、深入的采风,打开选材和立意的视角。”面对当下的传播特性,许锐提出实践建议,“重拾采风传统,拓展至现代生活场景,广度和深度应该大大拓展,避免局限于传统民间舞采风;突破舞种限制,探索当代语言形态。现实题材创作不必纠结‘是不是’,更应关注‘好不好’,通过多元实践积累新认知,以深刻内核支撑创作,无论纯形式还是传统风格,最终都要回归‘人’本身。”

许锐认为,“我们不必被其他艺术门类的叙事思维所束缚,而应深耕身体语言,让舞蹈成为连接个体体验与时代精神的桥梁。期待更多创作者以真诚的态度深入生活,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让现实题材创作真正‘火’起来、‘活’起来。”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全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开幕 近千件艺术作品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9
从电影拿来 戏剧别丢了绝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4
北舞《唱支山歌给党听》 带来一堂生动的党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2
北京市总工会“劳动颂”主题展走进太庙艺术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19
艺术家王小蓉举办数字影像艺术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6-02
王小枪反扒新书《黄雀》折射时代之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3
“中法/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展”亮相798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1
“北京礼物”亮相苏州博物馆 “龙腾腾”新展不容错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