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一米视角”原则服务儿童成长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30 10:40

“鸢尾带着长长的剑,去旅行,到战场保卫国家。”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富润社区,有一片由社区孩子亲手耕种的“和润花园”,种植箱上贴着孩子们写的诗。3年前,这里还是一块闲置绿地,经过改造,“变身”为亲自然儿童友好空间,孩子们下楼就能拥抱自然。

近日,记者走进富润社区,看到“和润花园”周围的树都穿上了充满节日氛围的“毛衣”。富润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俊华告诉记者,“毛衣”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几位妈妈共同编织的,上面环绕的毛绒玩偶,都是孩子们捐出的旧玩具。

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23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23家单位联合印发的《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公布,推进建设一批示范性儿童友好街区、社区、学校、医院、公园。多家儿童友好社区在北京逐步落地,富润社区就是其中的生动实践。

张俊华介绍,富润社区建于2001年,目前有常住人口3346人,其中12岁以下儿童215人,12岁至18岁青少年184人。20多年来,社区儿童数量增长了约30%,常有居民反映富润社区的儿童活动空间不足。居委会在走访调研后发现,儿童群体还存在着社交不足、社区参与度低、话语权弱、与自然隔离等问题。“在钢筋水泥森林的高密度城市空间中,儿童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非常重要。”张俊华说。

基于社区特点,富润社区从2019年起开始尝试打造对儿童更加友好的环境,最初改造的就是那块养护不佳的绿地。经过社区调查,93%的居民希望治理绿地,大部分人希望将其改造为社区微花园或菜园。社区发动社区里的孩子一起设计,建起“和润”生态花园和菜园,并组建由家长和孩子参与的志愿队。

全职妈妈郑晓燕是参与花园和菜园建设的“老成员”。社区设置了厚土种植箱和生态堆肥箱,郑晓燕就带着孩子一起在种植箱里种上蔬菜,把家中的厨余垃圾埋进堆肥箱里,变成花草蔬菜的肥料。

郑晓燕和其他志愿者作为“轮值园长”,负责定期管理花园与菜园,不定期组织社区的孩子参与播种、浇水,观察植物生长,制作植物标本,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参加劳动,打造儿童友好乃至全龄友好的生态花园。“孩子们都在城市长大,对蔬菜的了解仅限于饭桌上的一盘菜,很少参与植物生长的全周期。”郑晓燕说,“养在盆里和生长在土地上,是完全不同的。花园最开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真正体会植物生长的过程。”

社区还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设计了“节气”相关活动。清明谷雨之际,孩子们播种蔬菜,体验种子的成长之旅;大暑和小暑制作树铭牌和昆虫屋;立秋霜降时,制作秋日花园的自然笔记;到了立冬,还能体验堆肥与植物插花。在“和润花园”里,孩子一年四季都能感受自然的魅力。

在创造更多亲自然环境的同时,富润社区还尝试了社区儿童书屋、楼门文化、儿童悦游地图等“儿童友好”实践。在每层楼道里,都有一面手工制作的“楼门文化墙”,走出电梯就能一眼看到。每层楼道的主题都各不相同,有的挂满了手工制作的植物标本画,有的装饰着不同形状的树叶书签,有的通过绘画表达对社区的期望,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由社区孩子们设定主题、交流方案,并亲手制作。

郑晓燕的女儿刘奕含今年14岁,是最早一批参与“楼门文化小小设计师系列活动”的孩子。最初,在社区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刘奕含和同楼层孩子一起在儿童公共书屋讨论方案设计,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再拿着汇总的图纸挨家挨户征集邻里意见。

“第一次她不敢,让我去,我说我可以在旁边站着,但任务必须由你自己完成。”郑晓燕说,女儿最初为此很头疼,但随着邻居家的门被一扇扇敲开,她发现邻居其实都很和善。

慢慢地,刘奕含不再需要妈妈的陪伴就能顺利地把方案落实下来。“通过这个活动,孩子获得了很多成就感,与邻居熟悉了很多,邻里关系也更和谐融洽了。”郑晓燕说。

“儿童友好的探索中,有个‘一米视角’的概念,也就是孩子们的视角。”在张俊华看来,孩子从“一米视角”深度参与社区治理活动,能激发个人潜能、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还能通过儿童参与带动家庭和更多人参与其中,推动实现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以儿童友好社区建设促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在北京,更多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正在进行,许多社区尝试以儿童视角重新布置细节,让小居民在社区里安全、健康成长。

在12月24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在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名单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遵循儿童优先原则,以儿童需求为导向,聚焦政策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等方面,研究北京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