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市人大常委会听取报告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8 14:30

11月28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关于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在营中小微企业199.1万家,比2023年同期增加1.9万家。其中,活跃型企业116.1万家。全市近200万家中小企业贡献了全市40%左右的税收、50%的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和80%的就业机会。

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报告指出,随着市场预期逐步改善,今年1-9月,本市新设经营主体超19万户,日均新设中小企业超700家。全市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27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75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035家。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在贷款方面,报告指出,本市着力解决企业“首贷难、首贷贵”问题,优化中小企业首次贷款贴息支持政策,建立企业“免申即享、即时兑付”的资金补贴机制,累计惠及企业近2万家,补贴资金超3.4亿元,带动企业实付利率下降超1个百分点(下降至2.54%左右)。

截至9月底,北京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0亿元,同比增长12.8%。9月,北京辖内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87%,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北京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1.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35.3万户,同比增长1.8%。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续贷率从2019年初的2%提升到48%左右。

在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方面,新设8支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对外投决项目139个,引导长期资本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中小基金撬动社会资本270多亿元,投资中小企业1300余家。此外,本市还开发“千亿畅融”微信小程序,打造公益、高效股债融资服务平台,遴选25家银行、9家私募股权机构和5家金融顾问机构,已服务专精特新梯度企业940余家,帮助获得融资额超3.5亿元。首批备案设立“专精特新”专板,试点绿色通道制度和审查白名单制度,出台专精特新专板股权融资奖励政策,吸引近500家企业入板,融资总额近150亿元。

9624户经营主体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

在监管和服务中小企业方面不少举措可圈可点。报告指出,通过推进一体化综合监管,上线试运行综合监管系统,统筹制定检查计划、开展联合检查,检查事项平均压减39%。全面推广“一码检查”,市、区、街乡三级947个执法主体“一码检查”启动率达97%,减少重复检查3500余次。建立“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9624户经营主体纳入试点。推行非现场监管,实现49个监管部门重点领域全覆盖,全市共开展非现场检查5.5万次。

在服务企业方面,本市整合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数字+政策+热线”的“三送”服务,实现企业9大类350余项服务事项线上办理以及33个企业“一件事”集成服务,累计发布超600个政策兑现事项,涉企事项办件量超300万件,其中中小企业办件占比超过95%。

同时,加强政府采购支持。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采购全流程电子化率由去年的23%提高至50%以上,1-9月,本市政府采购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580.8亿元,占全部合同金额约八成。

新版12345企业服务热线也已经上线,新增“京通”小程序企业诉求渠道。完善企业“服务包”机制,形成“1+2”制度体系,实现企业诉求掌上办,共为1.5万家企业解决诉求3.3万个,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99.5%以上。

支持600余家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

在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赋能专精特新发展方面,多项举措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充分涌流。本市制定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公开印发,从8个方面提出27项政策措施,进一步促进本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领航”行动,首批支持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设立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激发前沿产业领域企业活力。打造专精特新实体化服务载体,全国首创110家专精特新服务站,构建“五公里服务圈”。

聚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共性需要,精选通用数字化转型产品,以服务券等形式给予补贴,累计支持600余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实施新一轮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参保创业单位5.1万户,带动就业岗位17.9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1亿元。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今年共支持硬科技领域科技型小微企业1200余家,支持资金近1.6亿元。

报告指出,下一步,本市还将调优首贷政策,结合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下行现状,将首贷贴息比率与利率走向挂钩,提高政策支持精准性。持续推进企业“挂牌倍增”行动,支持“专精特新”专板建设,未来两年支持金额额度较2024年翻倍,撬动更多企业实现股权融资。创建“小微企业之家",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健全、带动效应突出的示范平台和基地,打造一批依托基地、园区的“中小企业服务站”,着力建设专精特新特色园区与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五级服务载体架构。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李天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