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顶尖实验室里“90后”超七成
武汉晚报 2024-11-27 12:36

“人生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主题演讲,请多多指教!”11月24日,正在参加2024国际电子科学与工程会议的“90后”、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工艺中心工艺技术专家葛晓明,发布了一条朋友圈。

会上,葛晓明代表九峰山实验室向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们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高效、低损伤的氮化镓(GaN)刻蚀技术。这是葛晓明和九峰山实验室诸多青年人科研生活的一个片段。

不分年龄“段位”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

早晨8时30分,葛晓明疾步走进办公室,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沿着九峰山实验室9000平方米洁净室的外围行走,穿过被黄光包围的“光刻区”,就是葛晓明工作的“刻蚀区”。5分钟不到,葛晓明和同事们便娴熟地换上无尘服,进入洁净室。

目前,葛晓明主要负责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器件工艺相关的预研工作和刻蚀新工艺开发。她所在的技术开发团队有10位成员,全员博士。其中,5位“90后”,4位生于1989年。

“刻蚀就像拿着‘小铲子’在方寸之间的芯片上‘开槽’。大家熟悉的硅,由于摩尔定律的原因,性能已接近天花板,所以我们会探索其他让人‘瞠目结舌’的特殊新材料。”葛晓明举例,应用在电动汽车相关器件上的碳化硅,耐高温、高压、高频,在这上面“开挖”不易,精雕细琢的角度、深度和底部形貌都会直接影响芯片的性能,稍有偏差就“满盘皆输”。

做实验只是葛晓明和团队同事们工作的一小部分。“在九峰山实验室,每个人都是项目经理。”洁净室外,葛晓明的手头同时还有十几个项目在跟进。当她将身份切换成“项目经理”,团队中既有“00后”新人,也有经验丰富、“段位”在她之上的“70后”高级工程师。

“半导体有几百个环节的工作要做。这时,我需要整体把握项目进展、协调资源、解决问题。”葛晓明说。

一群爱啃硬骨头的年轻人一起探索

九峰山,武汉城区的最高峰。2021年,九峰山实验室在这里“安营扎寨”,一群人就开始了他们的“登顶”之路。自2023年3月正式投用以来,这里便不曾停歇,各种化合物半导体设备24小时运转。

“探索下一代半导体技术的可能性,填补行业空白……九峰山实验室的愿景和目标太激动人心了,很适合去学习、去挑战!”2022年,葛晓明从广东省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出站”后,直奔心仪已久的九峰山实验室。

截至目前,九峰山实验室的全职员工近500人,像葛晓明这样的科研技术人员占比80%以上,平均年龄只有30岁出头。其中,“90后”超七成。

“和一群爱啃硬骨头的年轻人一起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葛晓明直言,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无法在文献报告中找到答案,更没有可参考借鉴的经验。“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是兴奋。遇到瓶颈也会抗拒,但总会逼自己一把。”

“太爱这里的工作氛围!同事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大家能平等、自由地讨论问题。我常跟专业领域不同的同事聊天,打开思路。”葛晓明说。

“2009年刚上大学的时候,半导体相关专业不太火,家里的亲戚完全不懂我在学什么……现在,七大姑八大姨甚至出租车司机,都能跟我聊上几句。”在葛晓明看来,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重要,只是在不同时代,不同行业需要阶段性地“冲在前面”。

“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迅速,就连普通人都关注着、期盼着新突破。能加入这一事业,我感到责无旁贷。”葛晓明感叹,像九峰山实验室这样的平台不多,不少做前沿理论研究的高校、提前布局的企业都是他们的客户,许多知名高校也都和实验室有合作,加班是常态。

去年8月,在葛晓明和伙伴们的合力攻关下,九峰山实验室6寸碳化硅中试线全面通线,首批沟槽型MOSFET器件晶圆下线,成为国内首家具有完全自主碳化硅沟槽MOSFET结构知识产权的单位。

一年来,“订单”不断,实验室已经为多家企业和高校提供碳化硅外延、工艺流程、测试等技术服务。“研用融合,这是一场创新成果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葛晓明兴奋地说。

自投用以来,九峰山实验室已经吸引了近30家半导体链条企业比邻而居,一个未来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成型。

为了更好地“冲锋陷阵”,葛晓明通过不断学习,“冲破脑子里的枷锁,无限生长”。工作仅两年,她已成功牵头申请多项专利。目前,葛晓明所在的团队,已经系统性解决了一直困扰业界的沟槽型碳化硅MOSFET的多项工艺难题。

每天挑战一件让你“痛苦”的事

1.001^365=1.44

0.999^365=0.69

葛晓明用这两个公式来定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她解释:“如果每天进步千分之一,一年下来就收获了1.44个自己;每天退步千分之一,就只剩0.69个自己了。”

怎样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面对记者发问,葛晓明这样回答:“每天挑战一件让你‘痛苦’的事!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克服短板很难受,但成就感也是满满的。”

工作之余,葛晓明也将“爱挑战”贯彻到底。

“昨天虐腿部肌肉,今天虐臀大肌,再听一首虐歌……也许人生就像咖啡,越苦越醇。”这是葛晓明朋友圈记录的生活日常。

如果7时能准时下班,葛晓明就会去瑜伽老师的工作室“报到”。即使加班,她也会回家后对着视频跟练,完成当日“打卡”。“启动肌肉量后,练瑜伽也会暴汗,真的很爽!还有冥想,能帮助我静下心来,清空大脑,放松身心。”

“在充满挑战的科技创新一线,我常常能看到青年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新能力。”湖北九峰山实验室工艺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九峰山实验室的青年科创者们充满热情、敢于试错、甘于寂寞,“只进取,不设限”。他们正勇攀化合物半导体前沿技术高峰,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文/陈智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落户北服
新华网 2025-01-20
向地球深处进军——探秘深地工程领域全球最大的地下实验室
科技日报 2024-10-24
实验室里过大年
科技日报 2024-02-10
多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提速 武汉一季度228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武汉晚报 2024-01-26
北青快评 | 89岁院士雪中骑三轮车去实验室,为何打动人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5
武汉:市民受邀走进环境实验室 大气样本检测可追踪污染源头
武汉晚报 2023-06-06
王忠林调研推进湖北实验室建设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
湖北日报 2023-04-12
她让现场“说话”、让亲人团圆,温婉女子执掌武汉公安DNA实验室
极目新闻 2022-06-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