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向南一路行驶至梁子湖汊,穿过一条蜿蜒崭新的柏油小路后,一层薄雾让山里更显清冷。但在江夏区山坡街道熊家湾里,却出乎意料地热闹——1日上午10时,村湾口就陆陆续续停了5辆小车,“95后”青年方若民正忙着招待城区来的“看房客”。
“‘共享村落’的房子不愁客源,租房信息每日阅读量破万。”出圈秘诀在哪?常年在户外,皮肤被晒得黝黑的方若民笑着说,因为一户一院一菜地,这样的风景城里难得,所以特别吃香。
2019年,方若民创办湖北乡下有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成员从“城里有房、乡下有院”的村房改造理念出发,让老屋变新居,招募“城市人”变“新村民”,共同建设的“共享村落”唤醒诗和远方,持续点亮了江夏区、新洲区、黄陂区、东西湖区共7处村落。
为偏僻村湾寻找“新村民”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小时候在乡村长大的方若民一直有着这样的田园梦。2019年,从事乡村地产开发工作的他和团队伙伴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一处偏僻的村湾拍摄视频。
当时,一位村民开玩笑地拉住方若民说:“能不能顺便把我的房子也拍进去,标上价格宣传一下?”出乎团队所有人意料的是,视频一经发布,一夜之间竟收到了近千条关于村房的咨询评论。
方若民突然感受到,原来有这么多的城市居民向往着充满野趣的乡村生活。
“很多人想在乡村找间房,但因人生地不熟、投入精力多,不熟悉审批手续等问题而无奈搁置。”方若民说,如果团队租下一个相对空置的村子,重新改造后再租给想回到乡村的人,将其打造成一个“共享村落”就恰好能满足这部分人的情感需求。
同年,团队首次将“共享村落”的概念初步落地于新洲的一处村落。
方若民说,相对于“到此一游”式的民宿型游客,“共享村落”招募的“新村民”则是有长期居住需求的城市居民。他们要热爱乡村、融入乡村,积极参与共建活动,成为“共享村落”里互帮互助的邻居、生活“搭子”。
原本的村落变得焕然一新,“新村民”给村子带来马术、书画院、鸟舍等新业态,方若民也逐渐摸索到了“共享村落”的运营思路。
去年,山坡街道找到方若民团队,希望能将改造样本推广至当地。
熊家湾坐落于山间,曾因偏居一隅而发展维艰,早在几十年前,这里的村民就陆续离开村湾外出闯荡,10多套老房子被闲置。“临湖、独栋别院的建筑风格恰好符合我们挑选‘共享村落’改造目标的重要条件。”方若民说。
在街道、村两委的帮助下,团队成员顺利拿到房屋的20年使用权,设计、施工和装修团队接续入场,对房屋结构重新进行安全性评估,并着手改造路、水、电网。
“共享村落”吸引城市居民下乡
“我们来到这里,第一件事不是盖房子,而是恢复稻田和池塘。”方若民说,改造并不仅是“装修房子、点缀院落”那么简单,而是把这里作为“乡村社区”来综合规划,原汁原味地还原村落,留住乡情乡韵。
土墙面、茅草顶、花格窗,每间房屋结构尽量保留了土坯墙、老木梁,几竿修竹墙角而立,红砖、石块、木栅栏等原材料围出了一片私家院落,用鹅卵石搭建的池塘和一座四方凉亭坐落其间,院内绿意盎然,向外眺望远山可见。
“这是在哪?我要去看看。”
“环境真好,房子是卖还是租?”
“怎么租?租金多少?”
……
前几个月,熊家湾改造尚未完成时,社交平台上就已有不少人前来询问。
“相比于新洲的‘共享村落’项目,江夏熊家湾是整村改造升级,这里将是一个由‘新村民’组成的全新村落。”方若民说,村里除了共享食堂、共享菜园、共享钓场等公共空间是由公司负责建设外,每间房屋以及院落的具体设计和装修,则是交由想要入住的“新村民”自己完成。
“共享村落”采用20年长租形式,根据房屋面积不同,价格在一年5000元至8000元间不等。方若民说,经由线上互推、口耳相传,熊家湾每篇推文平均阅读量每日能达1万+,看房客人接踵而至,“大概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院子情结’”。
今年10月,“新村民”李纲租下的村房正在加紧装修,占地260平方米的院子,是熊家湾目前改造建设最大的一间。
“虽然住在市区三十余年,但我一直想在乡村找一间房,能让我们全家人在压力大时住进去,放松下身心。”“80后”创业者李纲经营着两家广告营销公司,今年6月他在社交媒体上偶然刷到熊家湾样板改造房,果断和朋友开车看房。
“这附近有山有湖,风景很美,每间村房的院子很大,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姥姥家夏天坐竹椅吃西瓜,整个院子都弥漫着大锅灶饭菜香味的童年记忆。”李纲说,与其说是在乡下找间房,不如说是留住儿时的自己。所以看房后没几天,他就一口气签订了20年的租约。
“一栋两室一厅的房子租上20年,平均一年下来租金只有6000余元,算下来非常划算。”李纲说,“共享村落”里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房屋,在门前的院子里种上家人喜欢的花花草草,闲暇之余喊来三五好友围炉煮茶,这份体验在城市小区里很难得。
共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目前,熊家湾“共享村落”1期已经入住了14户“新村民”,其中有想要在农村开拓新商机的创业者,也有渴望寻求灵感的艺术家、打算在乡村养老的退休干部职工,还有就想单纯找个空间钓鱼放空的上班族。
“人人参与建设,便是‘共享村落’的含义。”方若民说,如果“新村民”选择回村里做工作室,开展经营活动,公司则会将空间免费交予其营业。比如,一户有着中医手艺的“新村民”将负责起经营村口共享咖啡馆的工作,有着物业公司管理经验的一户“新村民”将成为“共享村落”的大管家……
明年,李纲也准备和周边的度假村联动,为村子拓展住宿、度假等新业务,将熊家湾变得更像一个具备人情味的“乡村社区”,“毕竟大家现在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二十年后也应该还是邻居、还是‘老乡’”。
曾经闭塞、老旧的村落,与“共享村落”接轨后,被注入了多元文化和年轻活力,正在探索走出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7处‘共享村落’启动建设,当地村民每年不仅会获得房屋、土地租金,而且随着‘新村民’和相关经营业态的流入,也为当地创造了丰富的用工机会。”方若民说,而当“新村民”全部入住后,也将极大程度地带动当地餐饮、家政、农产品销售等不同类型的消费。
目前,熊家湾正准备打造“共享村落”2期项目,并且2期房屋还未开工就已有10余位“新村民”抢先预订。“整个村庄将按照1期17户、2期42户、3期150户的标准,逐渐发展成一个乡村田园的大社区,那时熊家湾将重新变得炊烟袅袅。”山坡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一方庭院、几缕清风,门前种花、门后种菜,身边有家人相伴,远望是如画田园,这里就像一个现实版的种田类养成游戏,等待我们去建设。”对于“共享村落”的未来,方若民和已入住的“新村民”充满期待。
文/杨晓雨 王越 栾嘉雯
摄影/栾嘉雯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