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举世瞩目。
京沪高铁是“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覆盖10个万亿元级经济强市、6个千万人口大市,沿线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
从技术标准来看,京沪高速铁路于2008年4月18日全线正式开工建设,2011年6月30日建成通车,是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
京沪高铁的成功建成和顺利运营,攻克了一系列难题,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验证了高铁可行性,开启了我国高铁建设大发展时代。
“参与京沪高铁建设的机缘可遇而不可求。”原中铁三局京沪项目部五公司经理张旭刚回忆说。他1994年从西安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后,就一直从事铁路建设工作。2008年1月9日,张旭刚带着他的团队正式进驻京沪工地。
京沪高铁有着最高的速度目标值、最长的建设里程、最大的投资规模。完成这项任务,对铁路建设者来说,不仅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艰巨挑战。
无论是“整体设计、系统建设、优质高效、一次建成”的方针,还是“高设计、高起点、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以及必须达到“一流的设计、一流的工程、一流的技术装备、一流的运营管理”的建设目标,都需要建设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设计图上看,京沪高铁跨过长江,越过秦淮河,走一段平原高架桥,穿过西村隧道,便进入了南京到镇江间连绵起伏的群山里。
“我们进驻工地时,正赶上2008年那场大雪,天寒地冻,人地生疏。”那年冬季的寒冷让张旭刚记忆犹新。
张旭刚介绍,他们的管段,从安基山、黑龙山、九华山由北向南,分属南京、镇江两市。他们每天冒着严寒,踏着泥泞,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接洽,人员、机械迅速集结,陆续开展工地调查,放线、测量同时展开。
“山上全是树木,人都进不去。”要想施工,先清树木,张旭刚调来全工区最好的设备,日夜不停掘进。所有的机械操作手,都被张旭刚催着推树木、运土方,一刻不能停顿。3天就打通了进山便道,各种施工设备和材料得以源源不断地运进山里,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就这样,无数像张旭刚一样的高铁建设者,用“劈山跨海”的劲头打造出了一条钢铁巨龙奔驰的通道。
京沪高铁建成10多年来,用其自身的优异表现,展现了高铁的巨大优势。
京沪高铁的建成运营,不仅提供了一条高速运输通道,更验证了我国高铁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培育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建设者和运营者。自此,我国高铁建设进入快车道,不断突破高原、高寒等条件限制,路网规模、运行质量、装备水平、智能技术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京沪高铁在经济上的成功,带动了投资增长,增强了建设的可持续性。京沪高铁开通3年内实现盈利,成为世界第一条盈利的高铁。今年上半年,京沪高铁净利润同比增长23.77%,首次突破60亿元,创上市以来新高。持续盈利证明了高铁的经济性,稳定了预期,后续投资有了保障,助力高铁建设可持续发展。
京沪高铁还为推动沿线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2011年开通以来,京沪高铁就成为我国开行列车最多、客流密度最大、上座率最高的高铁线路。据统计,2023年京沪高铁日均客流量超过40万人次,年度运送旅客超过1亿人次,带动京津冀、长三角两大城市群及沿线地区的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快速流动,缩短时空距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自京沪高铁开始,京哈—京港澳、青银、陆桥、沪昆、广昆等通道顺利贯通。目前,我国“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建成运营规模达80%。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正不断快速延展。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