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楼、鼓楼自元代便已建立,距今已有七百四十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城市报时楼。在钟鼓楼东西两侧,如卫兵列阵、“二龙出水”似的守护着钟鼓楼的,就是钟楼湾胡同,是全线距离北京中轴线最近的胡同。架空线入地、箱体“三化”、绿化提升、整修院落……通过精细化提升改造,钟楼湾胡同不仅刷新了颜值、保护了历史风貌,更提升了当地百姓生活的幸福感。秋高气爽的天气里,行走在宁静的钟楼湾胡同,别有一番韵味,这里已成为游客打卡、体验老北京胡同风情的不二之选,街区活力正在持续迸发。
钟楼湾胡同“合抱”钟鼓楼
去年获评北京“最美街巷”
钟楼湾胡同与中轴线基本平行,呈南北走向,全长757米,宽7米,北起豆腐池胡同,南侧分东、西两段,东段从钟楼、鼓楼东侧迤逦而下,与鼓楼东大街相接;西段从钟楼、鼓楼西侧蜿蜒而下,与鼓楼西大街衔接;其东与草厂北巷相通,西与钟库胡同、铃铛胡同、汤公胡同相通。钟楼湾胡同因楼而成,因楼而名,由于其对钟楼、鼓楼呈“合抱”之势,故其名为“湾”,与前门月亮湾南北呼应,直观体现了城市格局的对称之美。
“近年来,东城区深入推进北京市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层层递进,精心打磨,立足核心区功能定位与背街小巷现状问题,积极探索从街巷到街区,再到包括景观视廊在内的立体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即‘线—面—体’的发展路径。”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介绍。以钟楼湾胡同周边为例,2018年至今的六年间,先后经历了“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第五立面”整治……2023年获评北京“最美街巷”。
编制更新方案坚持规划先行
分析历史照片掌握风貌变化
钟鼓楼和钟楼湾胡同,作为北中轴上重要的轴线标志,深刻影响着周边的空间格局、历史传承和市井生活。为此,东城区首先根据《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纲要》《北京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实施计划》等文件要求,编制了《钟鼓楼街区保护更新综合实施方案》,将钟鼓楼周边的16.59公顷纳入改造提升范围,北起豆腐池胡同,南至鼓楼及鼓楼东大街,东至宝钞胡同,西至旧鼓楼大街,涉及钟楼湾胡同、豆腐池胡同、宝钞胡同、草厂胡同、草厂北巷胡同、草厂东巷胡同、铃铛胡同、钟库胡同、汤公胡同共9条胡同。
其中,立足钟鼓楼周边往年提升成效,东城区将推动景观视廊营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带动提升整体城市景观,将修缮第五立面(即建筑的屋顶景观)作为优化景观视廊的关键,进一步规范形制、布局、材质、色彩,提升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为此,东城区还专门叠加分析了历史照片,呈现跨度120年的风貌变化。东城区城管委和设计单位收集查阅了大量史料,叠加分析了1900年、1903年、1915年、1955年、1998年、2005年前后的历史照片,通过显著相同点位对比,形成了空间位置一致、时间相对延续的历史演进成果,基本掌握了当地跨度120年的风貌变化情况。经分析得出: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中轴线钟楼湾胡同周边街巷肌理整体完整,保留了平缓开阔的天际线,延续了以胡同-四合院合瓦屋面为主题的形态特征,构成了以大片青灰色房屋为基调的整体色彩。
多项举措优化公共空间
推动停车减量还路于民
长期以来,钟楼湾胡同保留了浓厚的北京风情,承载着当地居民难以割舍的乡愁。然而,曾经的胡同,随着历史的流转与居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胡同里逐渐浮现出道路坑洼积水、杆箱体占道、架空线密布、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令周边居民困扰不已。对此,在2018年“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的基础上,东城区结合居民的实际需求,对钟楼湾胡同实施电力、通信、照明与综合杆体、排水和道路等方面改造,全面提升胡同内公共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进一步彰显地区文化特征,使周边居民生活体验感更加舒适。
提升空间品质的首要任务是释放胡同空间。在改造过程中,东城区持续优化片区供电网络架构,将区域内的老式大型箱式变压器尽量落地入户,并进行小型化、隐形化、景观化的“三化”处理;将胡同中的安装在墙面、地面的电箱、电表同步减量合并,改移安装,通信设备的引上管、箱体、线缆等同样做“隐形化”处理;梳理胡同内的杂乱“飞线”,开展电力架空线入地,并将各类杆体整合敷设,打造开阔有序的空间环境。与此同时,东城区广泛共享周边停车资源,推动胡同停车减量,释放更多的公共空间。
王涛透露了一组数据:“胡同内原有各类杆体206根,箱体设备189台,通过‘多杆合一、箱体三化’提升后,最终隐藏大型箱体设备5台、小型墙地箱约162台,合并各类杆体53根,过程中累计拆除胡同内的杂乱‘飞线’4万余米,进一步腾出胡同空间,强化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整条胡同畅通无阻
增绿3400余平方米
精细化的提升改造在胡同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例如,胡同内的基础照明也更加完善,东城区专门采用了截光型LED灯具,优化配光,并选用深灰色复古杆体和传统灯头,改善了原有灯具尺度过大、视觉突兀的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胡同环境,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光线扰民。
针对地面积水、坑洼不平等问题,东城区充分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疏通清淤排水管线,并在重点区域补充地面排水系统,提高排蓄能力,在路面改造中选用透水砖铺设,达到“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效果;积极实施安宁街区步行化改造,翻建破碎、塌陷的沥青路面和人行步道,并实施平道牙改造,将原有的外露道牙埋入地面,使其顶面与路面边缘平齐;调整道路断面,完善出入口、高差地段的无障碍设施,将原有井盖替换为“隐形井盖”等,使整条胡同畅通无阻,满足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
胡同里宽敞了,硬件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绿化景观当然也要跟上。王涛介绍:“我们在释放后的胡同两侧增设了符合风貌的灰砖花池,新增了约3434.84平方米绿化面积,相当于8个篮球场,并在其中种植了黄杨、竹子、沙地柏等6种乔灌木,蔷薇、玉簪等7种花卉,同步移植国槐、海棠等乔木。此外,还在胡同周边的钟鼓楼广场上增设景观小品和标志性的城市雕塑,并‘见缝插针’打造小微空间,让胡同环境更加优美、居民生活更加宜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袁艺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