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有言:“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
人到中年,历经沧桑,我们逐渐看清:
大多数人的不开心,都是因为爱纠缠一些小事,或者看人不顺眼,或者对往事始终耿耿于怀。
人的一生,只有学会放开胸怀,撑开格局,才能把生活过得自在从容。
1
看过一则寓言:
一只骆驼在沙漠里跋涉,烈日炎炎,它又饿又渴。
突然,脚下有一个玻璃碎片把它的脚掌划破了,它很生气,狠踢碎片几脚,脚掌鲜血直流。
骆驼叹了口气,继续往前走,天空中有只秃鹫跟着它,一直叫着,它很烦躁,也对着秃鹫叫。
叫着叫着,引来了沙漠中的狼,骆驼吓得赶紧狂奔,也顾不上血流不止的脚掌。
它使出洪荒之力,好不容易躲过了狼群,却由于失血过多,引来了大批的食人蚁。
食人蚁很快就爬满了骆驼的全身,骆驼奄奄一息,再也无力挣扎了。
骆驼遇到这些事,本该及时抽身,却因一时的情绪上头,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
其实,骆驼不是在跟玻璃碎片过不去,而是在跟自己过不去。
很多时候,我们不与破事纠缠,不深陷其中,就可以避免灾祸的发生。
周国平说:“人生要有不较劲的智慧,不和自己、别人和老天较劲。”
人活一世,难免会遇到别人的指责、嘲讽或莫名的中伤,你越是在乎,这种人和事反而越多,最后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中。
冯唐说:“时间太少,好玩儿的事儿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纠缠。”
不纠缠,是一种智慧,表面看是放过别人,实则是放过自己。
不与烂事纠缠,把精力投入到重要的事情上,久而久之,胸怀打开了,日子也就顺了。
2
连岳先生说过一句话:“允许他人的道德观、生活方式和自己不同,将消除世上90%以上的烦恼。”
我家楼下,刚开一家姐妹服装店。
姐姐,对每位顾客都能笑脸相迎,碰到刁蛮的顾客,她也能容忍。
因为接得住顾客的情绪,懂得尊重顾客的想法,她每天的销量都不错。
妹妹,经常因各种原因与顾客发生争执,她有句口头禅是“我真是看不惯那个人”。
妹妹因为总是看人不顺眼,态度不好,常常一天只卖出去一两件衣服。
日常中,我们难免会遇到观点不同的人,如果总是针锋相对,处处计较,只会给自己找不痛快。
一个人,看不惯的人和事很多,往往是自己修养不够。
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那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人或事,要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在一次采访中,罗永浩分享过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 :
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特别反感有迷信思想的人。
凡是那些略有迷信的人,他是非常不屑的,更不要说与之交朋友。
直到自己开始创业后,他才慢慢理解了那些人的做法。
他们信这些,不过是解压的一种方式,于人于己都没有伤害。
于是,他开始慢慢转变自己的想法,虽然自己不信,但试着理解和接纳与自己不同的人,因此,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有句古话:“君子和而不同。”
年轻的时候,我们看不顺眼一些人和事,认为世界非黑即白。
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会发现,不同的成长条件,不同的生活环境,就会有不同的三观。
当你学会了尊重他人的不同,自身的修养,就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3
记得作家余秋雨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有过四个仇人。
他们曾利用权势,对他肆意打压,恶意中伤,甚至干扰他妻子的工作,给他一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他曾把仇人们的姓氏,合成四个字记在心里,并表示永远不会忘记。
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整个人都充满戾气,经常无故发脾气,工作也很难展开。
直到有一次,他与星云大师彻夜长谈后,才决定与怨恨和解。
《纵横四海》有句话:
有些事一旦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一走了之。别柔肠百转自怨自艾,别心有不甘怨天尤人,结束才是新的开始。
背负着对别人的怨恨,只会在无形中加重自己的负担,学会翻篇,才能解开困苦的枷锁轻装上阵。
前不久,看到一位书友讲述自己的一段经历:
当年他跟发小一起办公司,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在行业内站稳脚跟。
后来,公司因为某种原因陷入危机,发小不仅没有倾力相助,还带上几个大客户去了别的公司。
那些日子,他东奔西走,四处求人,人都熬脱相了,好在,最终凭借自己的那股韧劲,让公司起死回生。
几年后,因为业务关系,他和那位发小意外重逢。
他说,他竟然能在酒桌上和发小推杯换盏。
人生在世,难免遭遇伤害,或有人落井下石,或有人背后捅刀,让人心生怨恨,长时间无法释怀。
但如果,我们总是耿耿于怀,反复纠扯,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难堪,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听说过一句话:
成年人的强大,就是在谈笑间将过往恩怨全部咽下,再用被委屈撑大的格局,去成全自己的余生。
事过,痛快翻篇,是处事的智慧,也是做人的格局。
4
知乎上有位网友说:
人到中年,回忆过去许多糟心的事,当时觉得都过不去了,现在想想,都是扯淡。
到了这个年龄才发现,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都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心中便都是鸡毛蒜皮。
人生匆忙,上半场,无数风景打马而过;
下半场,愿你我好好修炼,提升境界,打开格局,过淡然恬静的生活。
作者 | 白杨,一个喜聊天,爱讲故事的人。
来源:帆书樊登讲书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