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要抛弃你的时候,连个招呼也不会打。
就在今年上半年,车圈还在为激光雷达即将进入“千元”时代喜大普奔,不少车企也在以匹配激光雷达作为高阶智驾的卖点大力宣传,头部激光雷达供应商更因市场份额大增而受到资本热捧。
然而,仅过去半年时间,种种表明,激光雷达的天似乎就要“塌了”。
激光雷达正在光速“失宠”
激光雷达曾被不少人认为是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刚需”,但眼下,汽车行业的一些新动向,对激光雷达却不太利好。
本月,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宣布,终止用于驾驶辅助和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的下一代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的内部开发,Mobileye认为,下一代FMCW激光雷达对其“脱眼”自动驾驶系统路线图来说并没那么重要。
与此同时,当年率先使用激光雷达的小鹏汽车如今竟然也“叛变”了,其最新发布的MONA M03放弃了激光雷达,选择了与特斯拉一样的纯视觉方案,采用了小鹏AI鹰眼视觉方案,全球首发的Lofic架构视觉感知能力强,还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本地化计算。不仅MONA M03,小鹏四季度即将上市的P7+,据说也将采用纯视觉的智能驾驶方案。
激光雷达上车进程加速,曾是新势力等车企的一大主打卖点。蔚来曾与国内初创企业图达通合作开发激光雷达,深入参与到激光雷达的主板电路、外观设计等开发工作,以便更好地与整车融合,同时开发周期也会大大缩短,供应链可靠性方面也能得到提升。然而,最近其旗下乐道品牌据悉将采用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
作为国内智能驾驶的早期入局者,百度的“亲儿子”——极越,是较早采用纯视觉路线研发智能驾驶系统的公司,并发布了中国首个量产的自动驾驶纯视觉占用网络技术。极越CEO夏一平表示,尽管纯视觉路线在长期来看很难,但只要数据迭代的飞轮转起来就会越来越好。
而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早在2023年,大疆车载就公布了全新一代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能够通过“强视觉在线实时感知、无高精地图依赖、无激光雷达依赖”实现包括城区记忆行车、城区领航驾驶等L2+智能驾驶功能,并与合作车企积极推进量产进程。
博世一直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早在2020年,博世就开始研发激光雷达,当时宣布要推出一款专为汽车设计的激光雷达,以提高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然而到2023年,博世突然宣布将放弃自研激光雷达。
纯视觉一日千里 激光雷达不太必要了
尽管就放弃自研激光雷达的原因,博世方面已经做出解释,其并不否认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重要性,只是出于自身资源配置和并未占得先机两个方面原因考虑。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炙手可热的激光雷达,的确在以光速“失宠”。
在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感知”两大路线。国科础石战略总监刘博分析,在2017-2018年的智能驾驶发展初期,纯视觉方案的确存在局限性。比如在环境感知上,纯视觉方案仅依靠摄像头搜集环境信息,然后将图片传输到计算芯片进行分析,比较像人类驾驶车辆,通过眼睛来捕捉周围的信息,然后传输给大脑做决策。但其摄像头捕捉环境信息容易受到环境光的干扰,且纯视觉方案对于图像的处理更依赖训练,难免出现环境认知的“死角”。
光致盲和认知错误等问题,使得纯视觉方案曾经备受质疑。而激光雷达对于物体的位置、距离和大小感知更准确,且由于激光雷达是自发光并不受环境光影响。但刘博指出,随着多种新技术的应用,上述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可以看到,BEV(Bird's Eye View)+Transformer“纯视觉”+OCC(Occupancy Network )占用网络正在逐步取代激光雷达。
作为“纯视觉”方案的核心技术之一,OCC基于学习的三维重建方法,通过产生3D体素,将这些3D体素与3D重建体素(Nerf离线训练得到)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感知识别,既能辨别出“不能碰的物体”又能发现“可以碰的网格”。
和BEV鸟瞰视角相比,OCC解决了不识别就不能作为障碍物的问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三维空间数据,从而实现更精确和高效的操作,显著增强理解周围环境的能力。有业内人士认为,OCC将彻底弥补当前感知算法最后一公里的缺陷。
而大模型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能为自动驾驶提供更精准的感知与决策支持,帮助系统规划出最优的行驶路径,考虑交通状况、道路限制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生成一条既安全又高效的路线。
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张抗抗直言,“以前纯视觉方案只能做到60分,但现在可以做到80分甚至90分了,如果目标是实现高阶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的必要性就被削弱了”。
想象空间缩小 激光雷达该如何拥有姓名?
夏一平近来表示,2024年之后的新智驾时代一定是“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的时代,不需要激光雷达,也不需要高精地图。
而早在2019年,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就曾对激光雷达开炮:“傻子才用激光雷达”,“现在谁用激光雷达,谁完蛋,注定完蛋”,“这太荒谬了,你们会明白的”。除了技术本身,马斯克反对激光雷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昂贵的传感器是不必要的,就像是一大堆昂贵的附属品。”
几年前,激光雷达的成本高达万元,但随着规模化量产,其成本迅速下降至如今的2千元甚至1千多元。然而张抗抗分析,以激光雷达成本2000元为例,其体现在终端产品上的价格至少要增加4000元;考虑到配合激光雷达的线束、安装设计、售后质保等因素,实际成本不止2000元。对于10万~15万元的车型市场而言,4000元的价格涨幅足以使得和竞品之间拉开差距,而这一市场又是各大车企的必争之地,“如果小鹏MONA M03使用了激光雷达,市场竞争力绝对大打折扣”。
相反,纯视觉方案技术难度更高,但研发成功后成本更低,可以大幅压缩生产成本,如手机、电脑、监控等诸多行业都在使用摄像头,摄像头的成本分摊能力极其强大。
难道纯视觉路线异军突起,激光雷达就没有用武之地,甚至要退出汽车舞台了吗?张抗抗介绍,车企和供应商逐渐将激光雷达作为一个“安全件”来宣传,即不是实现高阶智驾的必须、但会为安全加分。伴随角色的转变,激光雷达的想象空间大为降低。
刘博则认为,短期内激光雷达依然会存在。因为激光雷达的确可以提供安全冗余,在追求更高安全性的中高端车型上,还有应用空间;而且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目前还是少数车企在涉足,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研发实力的车企,激光雷达仍然是他们的首选。
而从长远来看,激光雷的命运还很难预测。如果未来,特斯拉、华为、大疆等企业将其成熟的技术供应给行业,意味着整个产业格局将为之颠覆,激光雷达自然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届时,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激光雷达成本一降再降,能否成为端到端多模态物理世界大模型中的数据源,使之成为超越人类纯视觉感知能力的智能体?”刘博猜测。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