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湾心理咨询室》由作家出版社最新推出,这是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原创科普和翻译之外的首部小说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五个心理咨询案例,展现了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心理咨询师自身的成长历程。近日,本书分别在北京、上海举办了新书分享会。
9月7日在北京DT51的RDV书店,作家文珍与《河湾心理咨询室》作者于玲娜以及责任编辑方叒,以“一场治愈的心灵奇旅”为主题进行了畅谈。
于玲娜首先分享了她创作本书的初衷。她表示,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很大差异,许多人把咨询师想象成没有感情、高高在上的专家,忽略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复杂的情感互动和内心世界。而对于咨询师来说,也极少能把咨询做到教科书那样精准,大部分时间可能都是在艰难、无趣中寻找出路;于玲娜希望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真实的心理咨询现场,呈现心理咨询中感性的、难以言说的部分。
三位嘉宾认为,只是学了很多知识、技术,然后拿来套来访者的事件,做出一定的分析和回应,这种头脑层面的工作也许很快就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深切地体验过痛苦并从痛苦中走出来的心理咨询师,才能真正理解来访者的感受并陪伴他们走出困境。作家其实也像心理咨询师一样,要面对一般人不愿意去体会的痛苦,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心理咨询和文学创作都是对人性深度的探索,都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体验,而将心理咨询的过程写成小说,便是深度结合了这两个有很多共性的学科。
9月8日在上海书城五角场店的活动,则以“心理咨询师写心理咨询的小说”为题,邀请到作家、评论家赵松和心理咨询师李瑜亮,与作者于玲娜从不同角度品读这本《河湾心理咨询室》。
赵松首先肯定了《河湾心理咨询室》的文学性。他认为本书具有明确的文体意识、干净简练的语言,而小说的主人公一直处在问题的临界状态来思考,在这种问题的张力之下,本书得以深入到生命意识这一母题: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消失、生命的延续……这使得本书超越了心理咨询案例的简单罗列,而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赵松还指出,人们往往以为语言就是不断地进行言说,实际上语言包括了言说、倾听和沉默三个维度;原本与言说同样重要的倾听和沉默,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十分罕见。《河湾心理咨询室》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最常见的对话,也用大量的笔墨呈现了如何去倾听,还描写了以沉默来交流的奇特案例,这有助于读者重新思考何为交流,以及如何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来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于玲娜表示,无论是文学还是心理学,本质都在于如何感受、观察和表达生命体验本身;地球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也就可能就有多少内心世界和丰富的体验,这些生命体验的宏大与丰富不是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概括的,而只能一遍遍去书写他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嘉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