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或许都曾有过被理解的渴盼。
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真切领悟廖一梅所说:
“人生一辈子,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地是,遇见理解。”
人与人之间,立场不同,位置不同,需求不同,决定了对事情的看法、想法也截然不同。
而理解,则意味着需要让他人设身处地站在你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这一点,若彼此没有足够的默契和想要共同经营好关系的信念,是绝对做不到的。
多数时候,理解只是稀缺的例外,被误解才是人生常态。
你以为自己是在做真诚的表达与沟通,但在对方看来,却可能会成为徒劳的争辩。
你以为自己付出的是真心与善意,但在对方眼中,却可能不过是一份廉价的情意。
甚至若非亲身经历,你根本就难以想象:
一个曾和你相处甚欢的人,当他选择维护自身的立场与利益时,竟可以和你在同一问题上产生如此天壤之别的分歧。
但与其说是别人寒了我们的心,不如说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认清现实。
人类的悲欢从来就不相通。
无论彼此的关系有多亲近,想要得到全然的被理解,本质上都是一种奢求。
没有谁会一直无条件地为你做换位思考,正如你也无法始终对他人的痛苦保持感同身受一样。
越来越觉得,人到一定年龄,能否活出从容自在的前提,关键在于能否做到降低期待。
如果我们能明白,人心各有所感,无法互相理解,再正常不过。
我们就不会再为索取它而患得患失,而是懂得坦然以待,不说服,不强求,不指责。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接受无论和谁在一起,人生终归都要靠悲喜自渡的真相。”
在这个世界上,你我本就是一座座孑然独立的孤岛,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
既然如此,理不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若位置不同,那就少言为贵;若意见不合,那就点到为止。
事实上,随着阅历的加深,你会发现,与人相处,动辄谈理解是很累的事。
舒服的相处方式,就是把别人还给别人,把自己还给自己。
彼此不必相互说服,只需用微笑相互包容,用沉默相互尊重就很好。
生活各有不易,各人所求不同,愿我们永远有允许一切发生的智慧。
在做好自己的同时,也懂得接纳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差异与分歧,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要知道,长久的关系拼的不是理解,而恰恰是在不理解的时候依然选择尊重。
作者简介:念念,80后女子,念念沐心主笔,可文艺,也可理性,坚信只要念念不忘,岁月必有回响。公众号:念念沐心(ID:nnsg1021)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