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值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北京猛禽救助中心(Beijing Raptor Rescue Center,简称:BRRC)在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放飞8只红隼,BRRC特邀10余位猛禽救助人共同见证红隼回归野外。红隼属于体型稍小的猛禽,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8月15日上午,8只红隼在BRRC康复师的护送下,来到南苑森林湿地公园。首先,康复师向参加活动的公众介绍了放飞猛禽的注意事项。随后,参与活动的猛禽救助人将逐一体验放飞。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救助人将猛禽运输箱倾斜45度,并缓缓打开箱子,看到外面的世界,红隼会瞬间愣住,观察周围情况后、展开翅膀一跃而出…… 不一会,8只红隼先后成功放飞,消失在树林中。
“看着这些小生命回归野外,我内心充满成就感,同时带孩子参加这样的活动,为其内心种下热爱自然的种子,这对她未来成为负责任的地球公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参与放飞活动的张艳艳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5月中旬,她和10岁的女儿在丰台区的园博园发现一只受伤的红角鸮,这是她和孩子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猛禽,随后联系BRRC进行施救。
BRRC经理郑智珊坦言,必须感谢热心市民对猛禽的爱护,正是他们第一时间的科学救助,才给这些红隼宝宝回归蓝天的机会,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激励更多人成为生态环保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据了解,此次放飞的8只红隼,多数存在坠巢经历。例如7月1日,苏女士在昌平区发现一只红隼幼鸟,撞到了办公楼的玻璃上,导致其坠地后无法飞行。苏女士发现附近建筑物上有其它幼鸟的巢穴,但是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并未发现亲鸟。据苏女士介绍,亲鸟继续照顾幼鸟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由于巢穴位置太高,幼鸟飞不回去,担心幼鸟在路边遇到其它危险,故联系BRRC进行专业救助。
“在北京地区,每年4月至7月是鸟类的繁殖期,也是猛禽救助比较繁忙的季节,BRRC会接收到大量的猛禽雏鸟或幼鸟,今年我们已接救猛禽雏鸟和幼鸟共计80只。”BRRC猛禽高级康复师周蕾介绍,此次放飞的8只红隼,其接救情况非常相似,它们都是在学习飞行时,无法完全掌控飞行技巧而坠落,此外今年出现的大风等极端天气,也给雏鸟和幼鸟的生存带来了诸多挑战。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在我国,所有猛禽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地区既是猛禽的栖息地,也是猛禽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BRRC成立于2001年,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建立的非盈利性野生动物救助机构,致力于以科学的方法、高动物福利标准救助猛禽,配合政府促进中国的猛禽救助与保护。截至目前,BRRC已接救猛禽40种6000多只。
新闻链接
红隼为体型稍小的猛禽 主要捕食地面上的猎物
据《北京鸟类志》记载,红隼为体型稍小的猛禽,翅长通常不及300毫米,分布于欧亚大陆,西自不列颠岛,东抵太平洋沿岸地区、黑龙江流域、乌苏里地区以及非洲北部。红隼别名茶隼、黄燕、红鹰,通常栖息于山区附近的村庄,在山丘岩石上、高树顶端、电线杆上长时间停留,窥伺地面上的猎物,如昆虫、蜥蜴、小蛇、松鼠、蛙类等,红隼一旦发现猎物,它便突然折合双翅,快速俯冲下坠直扑猎物,偶尔也捕食飞行中的小鸟。
红隼的巢穴多种多样,在树木较多地带,它占用鸦、鹊或其它鹰类在树上的旧巢,或在树洞中、岩石缝隙中、河岸崩塌土洞穴中栖息。
在北京地区,红隼在5月至6月期间产卵,常见每窝产卵3到5枚,孵化期为28天至30天。较早为6月下旬、稍迟为7月中旬,就能遇到离巢学飞的红隼幼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实习生 杜水静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