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硬、排便困难、排便痛等症状。临床中会遇到一些孩子总是腹痛、口臭、食欲不振、睡眠不安,仔细询问发现是便秘造成的。部分孩子因为排便疼痛而恐惧排便,常常忍便,而大便在肠道内存留时间越长,大便内的水分就被吸收的越多,使便质更加干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故要积极预防和治疗便秘。然而针对便秘,家长往往束手无策,曾尝试益生菌、乳果糖、中成药等,没有取得持久疗效,那么,究竟该如何做呢?
一、预防便秘的发生
1.适量运动: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促进肠道蠕动。学龄儿童每天累计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3~6岁儿童各种类型的身体活动每天累计应达到180分钟以上,其中中高强度的身体活动应累计不少于60分钟;对于3岁以内的幼儿,应鼓励其自己走路,减少乘坐小推车及抱走时间。保证足够的身体活动时间,就要减少孩子的视屏时间和持续久坐时间,尽量让孩子动起来。另外,鼓励孩子进行蹲起运动有助于训练盆底肌肉力量,从而有助于排便。
2.合理饮食: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挑食,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水分。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如菠菜、油菜、油麦菜、大白菜、芹菜、木耳等,保证深色叶菜占1/2以上;水果如火龙果、猕猴桃、西梅,减少果汁摄入;增加粗粮摄入,每周进食2次杂粮饭。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及零食,尽量少吃羊肉、榴莲、芒果。孩子往往比较挑食,可鼓励孩子和家人一起选购食物,认识食物,了解食物,参与食物的制作与烹饪,从而引起孩子对的食物的兴趣。培养主动饮水的好习惯,保证足量饮水,800~1400ml/天,可随年龄、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少量多次,首选白水,少喝含糖饮料。
3.排便训练:从婴儿期8~12月开始,家长就应为孩子进行排便习惯训练,使孩子逐渐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次5~10分钟,所以家长不必担心会造成脱肛。对于便秘的孩子,鼓励孩子每天在固定时间排便,逐渐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一般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便意最强,或者孩子排气多时,也可以让孩子去排便,此时训练,有助于大便排出。指导孩子正确的排便姿势,双膝水平高于臀部、双足着地,有助于用力排便,不可站立排便,使大便排在纸尿裤中。同时建议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无压力的排便环境,将便盆放置在儿童易于使用的位置,让孩子专心排便,不可看电子产品、读物,以免分散注意力;另外,可选择外观吸引人、颜色鲜艳的便盆,从而使孩子更好的配合,注意便盆要矮,保证臀部位置低,这样有助于正确用力。对于害怕疼痛而不敢排便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引导,消除其恐惧心理,使孩子乐于排便。
二、西医治疗
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解除粪块嵌塞,避免孩子再次进入粪便潴留和恐惧排便的恶性循环;然后是维持治疗,使粪便松软,保证每次排便无痛苦,从而使孩子做出自主排便的选择,最终摆脱对药物的依赖。
1.解除粪块嵌塞药物:首选开塞露,本品一般为甘油制剂,能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大便易于排出,使用时可挤出少许涂在顶端起润滑作用,减少插进肛门的不适感;如果家长认为开塞露是化学制剂,比较排斥的话,蜂蜜栓也是不错的选择。当孩子3日以上未排便,可辅助通便以解除粪块嵌塞;因为如果大便长时间在肠道停留,大便内的水分将进一步被肠道吸收,使粪质更干,从而加重排便困难和排便疼痛,长期这样孩子将恐惧排便。当然,解除粪便嵌塞为治“标”之法,维持大便松软,才是治“本”之策。
2.保持粪便松软药物:乳果糖口服溶液和聚乙二醇散为一线治疗。乳果糖口服溶液<1岁,5ml/次;1~6岁,5~10ml/次;7~14岁,10~15ml/次;晨起空腹顿服。聚乙二醇4000散:建议8岁以上孩子服用,10g/次,1~2次/天;或20g/次,1次顿服。临床中部分孩子确实对上述药物不敏感,或者部分孩子虽服药时能正常排便,但停药后易复发,所以建议家长寻求儿科医师的帮助来选择或减停药物,切勿自行选药和停药。
3.其它药物或措施:对于蔬菜摄入少的孩子,可加用小麦纤维素颗粒、水溶性膳食纤维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从而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有助于排便;另外有研究证明,补充含双歧杆菌的益生菌有助于排便,但对于顽固便秘,单用益生菌效果可能不太理想。
三、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便秘历史悠久,关于便秘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称“大便难”、“后不利”。儿童功能性便秘多由饮食失调、情志失常、热病伤津、脾气虚弱等导致大肠传导失常所致,分为虚证和实证,具体方药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如果孩子进食多、口气重、身体壮实、舌红苔厚,可予王氏保赤丸口服;如果孩子大便干结明显,甚至为球状,舌红少津,可予滋阴润肠口服液、麻仁丸、麻仁润肠丸口服;如果孩子排便间隔长,情绪波动后易出现便秘,可予四磨汤口服;如果孩子体质虚弱,进食少,排便无力,但便质不干,舌质淡红苔薄白,一般为虚证,可予补中益气颗粒、儿脾醒颗粒口服。对于6月~6岁的孩子,可予小儿推拿辅助治疗,常用穴位如:清大肠200~300次,按揉膊阳池200~300次,下推七节骨300次左右,以局部潮红为度,揉龟尾300次,具体穴位如下。
1.清大肠
2.按揉膊阳池
3.下推七节骨
4.揉龟尾
当然,无论是西医治疗,还是中医治疗,家长均需在用药的同时,让孩子适量运动、合理饮食、排便训练,不可单纯依赖药物,需要知道,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停药后再次出现便秘。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