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题研讨会举行 探讨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4 13:07

伴随着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优秀节目展演7月21日晚亮相北京喜剧院,为期一周的舞蹈大赛在京落幕。与此同时,第十一届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专题研讨会也在京举行。此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112件,经初评有200件入围北京决赛。研讨会上,参赛作品主创人员、大赛评委、文艺评论家等,围绕舞蹈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当代表达进行深度研讨。

传承地方文化特性在此次舞蹈大赛的作品当中表现比较突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编导教师马晓琳讲述了参赛作品《泥塑华章》的创作历程,她在调研天津泥人张泥塑艺术过程中被非遗传承的匠人精神深深感动,认为舞蹈创作应注重挖掘地域文化特性,希望利用舞蹈语言展示天津非遗文化和地域特色。

“从传承发扬山西民俗文化出发,融合大同浑源扇鼓、晋北秧歌等元素,通过演绎婚嫁、农耕等生活场景,展现三晋大地风土人情。”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赵会分享了其创排参赛作品《扇鼓情》的思路,并表示,在今后创作中,也将持续探索舞蹈新技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结合。

山西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黄建新表示,此次山西省参赛作品创作从当代性出发,链接了传统与当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注重挖掘整理山西民间舞蹈教材,塑造山西民间舞蹈肢体语言,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国家话剧院研究员颜榴认为,主创人员聚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参赛舞蹈编排方面表现出色。建议舞蹈创作者进一步找准舞蹈艺术与传统文化间的结合点,进一步提升舞蹈作品的审美内涵。

 “舞蹈艺术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之一,民族民间舞蹈因其多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极具美学冲击力。” 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院副教授、北京评协民间文艺委员会委员李扬认为,舞蹈工作者应在未来创作中融入更多历史文化元素,提升作品的故事性和思想性。

梅兰芳纪念馆助理研究员俞丽伟表示,本届大赛中的作品聚焦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特色服饰等展现时代背景,给观众较强代入感,希望创作者尝试跨门类合作,不断提升舞蹈的创新转化力和舞台表现力。

北京市文联一级巡视员田鹏表示,多民族、多地域、跨舞种间的交流融合对舞蹈事业发展至关重要,舞蹈艺术创作需创新发展,形成新的舞蹈语汇,更好地表现当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致力于为舞蹈工作者提供交流借鉴平台,希望广大创作者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内核,深扎火热现实生活,创作更多反映当代人精神世界的动人作品,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

摄影/姜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崔巍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