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7月19日)从北京市教委获悉,《关于推进中小学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向学生开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于近日印发。《通知》明确提出,全市中小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设施;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应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
同学们在一七一中学羽毛球馆内训练(供图/一七一中学)
室外足球场、篮球场等先行开放
《通知》明确了学校开放场地设施的类型。学校室外体育场地设施,如:室外足球场、篮球场、跑道等应先行开放,室内体育场馆设施在满足安全管理的条件下应积极开放。
在开放方式上,《通知》明确,学校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工作由各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各学校具体实施。学校应结合校内体育设施实际,科学测算各时段最大入校学生数量,合理设置入校锻炼学生人数,可采取学校集体组织的方式向本校学生开放,也可通过互助合作等方式向社区内学生开放。
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需按照《北京市全民健身条例》第十九条相关要求,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管部门或者辖区内的健身社会组织、健身团队,签订合同或者协议,明确安全责任、活动规则等内容。
按照“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落实相关责任。区人民政府应当提供经费支持。城乡社区使用本区域内中小学校场馆和设施的,纳入社区共建范围。
设施开放不得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通知》还对开放提出了三个条件。
第一是学校具备健全的体育设施安全管理规范,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和应对突发情况的处置措施和能力。
第二是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安全可靠,符合国家安全、卫生和质量标准及相关要求。学校有相对稳定的体育场馆设施更新、维护和运转保障经费,能定期对场馆、设施、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三是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本校体育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有开放的容量和时间段。体育场馆区域(含卫生间)与学校教学区域相对独立或有硬质隔离,体育设施开放不影响学校其他工作的正常进行,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且学校体育设施已投保公共责任保险。
对于校园开放的保障措施,《通知》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按要求,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学校达到开放条件。属地政府要协调当地公安、卫健等部门建立健全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机制,加强场馆开放治安管理和安全保障。
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要积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场馆开放的安保实施方案和突发事故紧急处置预案,落实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在开放体育设施周边设置相应规范使用标识与安全提示。强化保障机制建设。区政府要为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购买公共责任保险,并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学校定期对体育场馆设施开展维修、维护。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开放场馆、设施的快速维修保障措施,确保开放工作不影响校内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学校要形成机制,定期对开放的场馆、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开放设施安全可靠。
“一校一策”制定开放实施细则
《通知》中还提到,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管理调度,高度重视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按照“试点先行、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全面覆盖”的原则,创新工作机制“一区一案”制定本区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细化学校体育设施向学生开放工作的时间、方式、条件,以及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等内容,在做好试点的基础上,广泛动员组织学校安全、有序、平稳地推进各项工作。积极指导学校与相关部门签订协议,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开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动态协调解决开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要按照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部署,“一校一策”制定开放工作的实施细则,面向本校学生开放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安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工作措施,积极做好风险防范与化解,确保开放工作安全、有序。采取互助合作方式开放的学校,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做好对接,签订好协议,协助做好学生入校锻炼的场地设施保障工作。采取其他方式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需将方案报区教育行政部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互助合作、社区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有序开放体育设施。
调查
多所学校探索假期校园体育设施开放
App预约进校、体育设施与教学区域实行物理“硬”隔离、适当对外收费弥补场馆运维费用……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调查发现,本市部分学校已经在面向本校学生及周边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设施方面做出多种尝试。
本校学生进校先在网上预约
昨天16时左右,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的跆拳道馆里,40余名同学挥汗如雨,正在紧张地进行暑期训练。16时30分左右,训练正式结束,但主教练周小明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统计第二天到校训练的学生名单,及时报送给学校。“我们需要提前把学生名单统计好报送给学校,第二天参加训练的同学,经过学校保安按照名单一一核对后才能进入学校。”周小明告诉北青报记者。
暑期人大附经开学校跆拳道馆向队员们开放使用
人大附中经开区学校从2019年起,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就面向本校学生开放体育设施。该校体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张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学校两个校区的室外田径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以及室内足球场、篮球馆、游泳馆、健美操馆等均向学生开放。
为了方便学生在节假日及寒暑假入校运动,以及学校统一安排、管理,学校制定了全方位的安全管理规范并在2023年建立“人开学校数字校园App”系统,学生节假日入校使用体育场馆需提前预约。“如果周六日需要来学校体育锻炼,本周内都可以预约。”张老师介绍,提前预约可以让学校了解周末到校学生的人数和场地分配情况。学生提供预约信息即可进校,一个学生对应一个预约信息,没有预约就无法入校。“校内的安保巡查人员会在校园内不间断巡查,学生进校后只能前往预约的体育场馆,如果偏离路线,安保就会主动对学生进行询问。”
北青报记者登录“人开学校数字校园App”后看到,学生需要在系统中提交预约人姓名、所在班级、同行人、预约入校时间、预约场所名称等信息。“节假日里,学校的羽毛球、足球、篮球场馆都非常受欢迎,后台管理人员会根据场地大小等实际情况,确定预约人数。人数满额就约不上了。”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学校的集体训练活动均由相关组织老师统计好入校人数后统一报备学校,而个人入校则需要通过“人开学校数字校园App”系统预约。
据张老师介绍,为了保证学生安全,以及应对突发情况,学校在节假日和寒暑假都专门安排了校医值班。此外,学校每个体育场馆的负责人员都具备急救知识,校内也安装了急救设备。
体育设施和教学区“硬”隔离
对本校学生开放的基础上,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假期对非本校学生开放体育场所的探索和尝试。而教学区域与体育设施能够实现物理上的“硬”隔离,成为校外人员假期进校园锻炼的一大优势。
每逢节假日和寒暑假,广渠门中学的操场上都有本校学生,以及周边社区的学生锻炼。广渠门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负责人刘海滨告诉北青报记者,2007年开始,广渠门中学就免费向本校学生,以及周边社区的学生和居民开放,并提供篮球、足球等基础体育器材。“周边社区的学生和居民凭借身份证就可以进入操场运动。”刘海滨表示,安全是对外开放最重要的因素,为此学校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学校体育老师每到假期都会义务轮流值班,为前来运动的学生和居民,提供体育锻炼辅导。“我们学校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学校操场有专门的进出口,与学校的教学场所实现了物理隔离,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此外,每一位假期进入广渠门操场锻炼的人员还需要签订一份“免责协议”,锻炼人员出现如崴脚等部分意外伤害学校将不承担责任。
汇文中学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也对本校有集体活动、集体训练的学生开放体育场馆。该校党委书记陈东表示,学生假期进校需要报备,相关负责老师需提前将学生信息向保卫处报备。学生进出校时,相关负责老师也要在校门口接送学生,确认学生信息,保证学生点对点进入运动场所。
作为东城区南部规模较大的学校,汇文中学除了在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向本校学生开放外,其体育设施也经常被“借”用。“周边社区、小学,都在我们学校操场上办过运动会等活动,今年5月,光明小学低年级部就在汇文中学操场举办了年度校园运动会。”陈东向北青报记者介绍,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学校一直以来都在保证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不被打扰的前提下,以集体的形式,向社区和周边学校开放、共享。学校的操场和学校的教学区域实行“硬”隔离,外校人员进入学校操场无需从学校正门进入,可以从体育场专属的侧门进入。整个体育场的区域都是独立的,设置独立的卫生间等设施,满足场内人员必要需求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区域。
“学校所有体育场馆都与教学区域分开。所需乘坐的电梯,也都可以直达相关体育场馆楼层。”一七一中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主任董梦楠介绍,学校2006年成立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此一七一中学的体育设施就开始向社会开放。节假日和寒暑假,学校的体育场馆基本都对外开放。
适当收费弥补运维、安全费用
校园在节假日和寒暑假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定的运维成本和安全保障成本。为了破解这一现实的难题,北青报记者注意到,部分开放学校采取对外适当收费的方式,弥补运维、安全保障等费用,解决对外开放的可持续性问题。
广渠门中学除了对本校及周边社区学生、居民免费开放体育设施外,其他人员进入该校体育场则需要收取费用。“我们的费用基本是市场价的最低价,并不用来盈利,仅为了弥补日常的场馆运维费用。”刘海滨说。
董梦楠也向北青报记者介绍,以该校的体育馆为例,未成年人前来游泳可以享受半价优惠。同时,学校的篮球馆在寒暑假期间的周一至周五还举办青少年篮球培训班,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招收周边社区的青少年参与,服务周边青少年的锻炼需求。为保证学生的安全,俱乐部会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的维护。“俱乐部所有的收费均为支付场馆日常维护的费用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完全不盈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李天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