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会在博物馆或者拍卖行中看到一些古董书画作品,但如果我们观察的细致一点的话,就会发现在这些书画作品上,除了作品本身,往往还有着大量的其他内容,包括在前面或者后面的小字或者大量的印章。
关于这些前面或者后面的小字,其实是大有来历的,段玉裁的《说文解字》就写到“题者,标其前,跋者,系其后也”。
简单来说,这书画作品前面的这些话,叫做“题”,也就是题款,在画上题写诗文为叫做题,而在画上记写年月、写下姓名或印章,则称为“款”,这两者要写于作品之前。
而写在作品之后的,则被称为“跋”,主要用来说明写作的经过或者评价内容。
至于书画上的印章,其实主要分为三类,其一是作者本人的印章,作者会在作品完成之后印下名章,其二是题跋人的印章,其三是收藏人的印章。
随着书画作品流转的时间越来越长,收藏和为之题跋的人越来越多,就导致了现在书画其上的印章和题跋越来越多的情况。
起初宋朝题跋者大多是“多不用款”,而等到元朝题跋之风盛行的时候,就成了题跋“每侵画位”。
“题跋之风”,究竟是怎么愈演愈烈的呢?
这还要中国书画和中国文人本身的特点说起,在中国,画者首先是一位文人,有着非常的文化素养,所以中国的书画有着诗、书、画、印一体的特点。就是因为这种特点,才渐渐发展出来题跋这一独有的艺术形式,甚至成为了书画作品本身必不可少的结构要素。
起初在唐朝时,也有文人喜欢对绘画作品进行一些评鉴,但他们很少直接将之题写在画面作品上,而是在另外的纸张上进行评价。这种直接在作品上题诗写字的风气,始于北宋的苏轼及米芾,而在宋之前,没有在画作上题款的行为,即使有作者想要题名,也只是在很不起眼的角落上小心的签上自己的名姓而已。
譬如说顾恺之的《女史箴》,我们就可以在画作的末端看到顾恺之的名款,不过与箴文的笔法有所不同,多认为是后人所添。
而我们现在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是,这些独立于画作的,后加入的文字,有签名之意的为“款”,有题目之意的为“题”。
具体的来说,题跋之风是怎么兴起的呢?
一、苏东坡开的好头
钱杜在《松壶画忆》上说:
“画之款识,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然犹是细楷一线,无书两行者。惟东坡款皆大行楷,或有跋语三五行,已开元人一派矣。元惟赵承旨犹有古风,至云林不独跋兼以诗,往往有百余字者。元人工书,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明之文沈,皆宗元人意也。”
可见,唐之前书画作者少有题名,就算题名,也只是写小字藏于“树根石罅”,甚至有些作者虽有丹青,但却写不来一手好字,惭愧之下,只能落款于纸背。
在这种情况下,出了一位与众不同的落款者,这就是苏轼,这位老先生落款时非常豪横,就喜欢“大行楷”,甚至单独写个名字都不满足,遇到特别喜欢的作品时就会写上三五行评语。
苏东坡那可是名扬千古的大文豪,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有一批人模仿。
这么一来,到了元代,大部分人都会行大楷,并写评语,人们觉得这些评语,虽然侵占画作,但是也别有一番风雅,于是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虽侵画位,弥觉其隽雅”。
当然,关于为什么题跋之风在元代大为兴盛,我们不能把原因全都推到因为苏轼开了个好头上,这只是一个诱因而已。
二、书画观念的逐渐转变
刚刚说了,我们的书画作品,讲究一个书、画、印,但这种观念并不是一下子就建立的,而是在书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起初,书就是书,画就是画,两不相干。
但是在元朝的时候,书画艺术已经发展到了书画一体的程度,“书画异名而一体”的观念在元朝已经得到了认同。
所以明沈灏在《画塵》上说:“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恐书不精,有伤画局。后来书绘并工,附丽成观。”
题跋之风在这一时期大为流行,和这种“书绘并工,附丽成观”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上图_元代名家名画——赵孟頫画选
三、时代环境的改变
元朝文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受到异族统治,文人士大夫本身不被重视,政治仕途不顺的文人们转而专情于诗画歌赋,以此抒写胸中的意欲。这就导致了元朝一代文艺的繁荣,元曲就是因此而兴盛的,同理,书画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繁荣,题跋也就随着书画的繁荣而繁荣起来了。
元人的统治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秩序,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强烈的动荡状态,这种变动自然会反映在文化之上。
注重武力的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并不在意“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观念,实施本民族保护政策和对汉人的歧视政策,许多官职都明文规定唯蒙古人和色目人才能出任。还废除了科举以及画院制度,即使后来重开科举,但名额却要被世袭、恩荫等等方式挤占。文人成为时代弃子,他们的满腔痛苦,只能通过书画歌曲等形式进行抒发。
其实题跋的兴起,也反过来影响到了书画本身,元之后的文人作画时,往往就已经预留了他人题跋的空间,元之后的款字题跋,本身就成为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有讲究的。
落款和题跋在画面的整个结构中,要怎么处理?需要根据构图的开合、疏密、虚实以及顾盼关系,统一安排。既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字体的选择,究竟要选用楷书、行书还是篆、隶,都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画面,反复考虑的。
而对于优秀的画作来说,题字位置恰当,诗词内容富于灵性,书体的选用又合乎常理,那么会为画作增色不少;相对应的,如果选择的位置不当,内容不知所云,字体有与画面不配,就会反而弄巧成拙。
结语
有元一代,题跋的突然兴盛,其实反应了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对于理清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有重要的意义,探究其背后的转变缘由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