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面有许多妖怪,虽然我们把他们统称为妖怪,但仔细看一下他们的名称,还是能看出区别来,比如黄袍怪叫怪,蜘蛛精叫精。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叫法,比如妖,再比如魔。今天就为你讲清楚,妖、魔、精、怪分别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说妖。《左传》里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意思是说天违背时令就是灾害,地违背自然规律就是妖异。比如夏天下雪,冬天打雷,这个叫“灾”,梅花夏天开,荷花冬天开,这个叫“妖”。一个人要是成天不守规矩,喜欢瞎折腾,这个就叫“作妖”。引申一下,你家的猫狗如果有一天忽然会直立行走,会叫你爸爸妈妈,会自己出门卖萌,然后给你带口红或者游戏手办回家,这个也叫“妖”。所以妖是一个最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出现变异行为的自然物。
妖的下面又分出两支,一支是精,一支是怪。所以有的叫妖精,有的叫妖怪。那精和怪有什么区别呢?修炼之后更像人形的,或者行为更像人的是“精”,修炼之后更接近本形的,或者行为更接近本形的是“怪”。
“精”这个概念,源于道教的修炼思想。道教很博爱,认为有生命的都可以进行修炼。动植物修炼到一定层次,就可以变成人形。为什么要变成人形?当然是源于人类“万物之灵”的自信了。汉代有本蹭老子IP的书叫《老子玉策》,里面提到:“狐及狸、狼皆寿八百岁,满三百岁暂变为人形。”所以动植物修炼到能变成人形,就是“精”,动植物中的精英也。
比如《《西游记》》里的白毛老鼠精、蝎子精、玉兔精,这些不但看上去像人,而且都是美人,行为也和人没有区别。再比如玉华州的黄狮精,就是偷了孙悟空他们哥仨兵器的那个倒霉孩子,他虽然长得更像本形也就是狮子,但也被称为“精”,因为他的行为实在太像个良民了,要办会吃席,需要弄点肉,他居然让手下小妖花钱去买。孙悟空他们哥仨冒充小妖回来,说买完肉还倒欠五两银子,得加钱,黄狮精居然说好的好的我再给你们拿五两银子吧。当妖精当到这份上,也真是没谁了。总之,这些都给人感觉像个人,从人的视角来看,没有那么奇怪,所以这些不叫怪,叫“精”。
而那些长相和行为不太像人的,就是“怪”。比如黄袍怪,本是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木狼下凡。虽然他本是神仙,但还是保留了狼的本相。原著里描述他的长相是:青靛脸,白獠牙,一张大口呀呀。两边乱蓬蓬的鬓毛,却都是些胭脂染色;三四紫巍巍的髭髯,恍疑是那荔枝排芽。这一看就不像个人。而且黄袍怪的行为也不像人,他曾经变化成俊俏郎君去宝象国认亲,受到国王的款待,结果他多灌了几碗黄汤,就露出本性,抓过一个宫女咬了一口,吃她的肉。这不是人干的事啊。所以,黄袍怪不能叫精,只能叫怪。
《西游记》里还有个多目怪,就是蜘蛛精认的大哥,本相是一条大蜈蚣。原著里说他看上去就是一个清秀的道士,那为什么也叫他是怪呢?因为他穿着衣服还像个人,衣服一脱就不像了。他胸口两肋之下有上千双眼睛,看着特别瘆人,简直是密集恐惧症的噩梦。而且他的眼睛里还能放出金光黄雾,把方圆十里都困在其中,这也显然不是人所能有的行为。这么个东西也只配被叫成“怪”。
说完了妖、怪、精,我们最后来看魔。魔这个字原本其实写作这个“摩”,指的是摩罗。摩罗是梵语mara的音译,本意是扰乱和阻碍。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魔王曾经对他进行各种阻碍,想要阻挠他成佛。这个魔王就被称为摩罗。后来,摩罗这个词传入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觉得摩这个字不够可怕,于是在下面这里换成了“鬼”,于是“魔”这个概念就产生了。所谓魔,指的是一切与正道对立的事物。所以一个人偏离正道,叫“走火入魔”。还有一句话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或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两句话都对,但意思不一样。前者是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后者是说,修行每加深一尺,所遇到的魔障就会加深一丈,形容修行的艰难。但总之,魔和道是一组对立。
《济公全传》里面有八个很厉害的角色,都是依外道修炼出来的,合称叫“八魔”。那《西游记》里有没有魔呢?有,比如白骨精的正式名称其实叫“尸魔”,三打白骨精那一回在原著里叫: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为什么叫尸魔?因为有资格修炼的首先得是活物,尸体修炼,本来就违背正道,所以只能成魔。
魔在《西游记》里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既然魔和道是对立的,那么那些敢于公开和所谓正道叫板的妖怪,就被称为“魔”。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前曾经有过六个结义兄弟,其中打头的三个分别是平天大圣牛魔王、覆海大圣蛟魔王,还有混天大圣鹏魔王。这几位大圣一看名号就是跟天庭不对付,所以都是“魔王”。类似这种概念在金庸小说里也有,《笑傲江湖》的日月神教和《倚天屠龙记》的明教都被称为“魔教”,因为他们和所谓名门正派不对付。
总结一下就是:物有反常皆可为妖,妖中似人者为精,不似人者为怪,与正道抗衡者为魔。
文/卞恒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