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历史长河中,安岳石窟上承龙门,下启大足,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高峰。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承载着民间的信仰,记录着世情风貌,凝聚着中国传统石刻艺术的精华。直到今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仍然熠熠生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研究。
(《佛教石窟东传中国示意图》局部手绘/袁蓉荪)
4月7日至13日,“青睐·巴蜀石窟寻访”团奔赴成都、重庆,在“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的人间四月天,开启了为期七天的探访之旅。此行“青睐”特邀专家袁蓉荪带队探访,他倾注近20年时光,寻觅拍摄石窟造像,用影像记录华夏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古代石窟,社会影响广泛。
因为坚持,所以感动;因为热爱,所以期待。一山又一山,一程又一程,袁蓉荪倾心打造路线,带大家寻觅乡野里的石窟,探访民间文保员,令全员深切体会到巴蜀地区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精湛技艺、独特审美及人文风貌。
回想起行走在巴蜀那片红砂岩土地,面对精美的石刻造像,仰望之时,屏住鼻息的感觉,依然还在。
见难得一见的珍品,寻访中国文化最深处的传奇点位,也许,这就是“青睐”人文寻访的魅力。
历史与生活,艺术与时空,皆在脚下。
Day1行程:成都—蒲江县—丹棱县—仁寿县—资阳市
石窟造像寻访点:飞仙阁、郑山、刘嘴唐代摩崖造像、牛角寨唐代佛教造像,坛神岩唐代道教造像
惊喜增访古道旁飞仙阁 摩崖造像载入《中国美术全集》
到达成都,大家不约而同去感受古朴的铁像寺,还在陈锦茶铺喝了“巴适”的坝坝茶。温润的细雨中,银杏钻出新绿的小扇子,水杉挺拔伸入云天,处处酝酿着蓬勃生机。在出发前晚宴上,嘉宾袁蓉荪邀请著名摄影文化学者陈锦来到现场,一起分享成都的历史文化。在热烈的交流中,探访石窟之旅的期待值旋即拉满。
8日清晨,雨过天晴。王力师傅开车载着袁蓉荪早早来到酒店门口。“青睐”一行准时出发。车子平稳前行,袁蓉荪转过身,笑容满面地向大家讲述石窟艺术的历史变迁,车内瞬间变为“移动课堂”,在答问之间,增长了知识。
早在南北朝时期,受到中原地区影响,石窟造像有规模地传入巴蜀。在唐代,中原地区因为战乱频繁,石窟开凿逐渐衰落,但巴蜀地区却迎来了一个繁荣的石刻造像时期。唐玄宗、唐僖宗两位皇帝在避难期间来到巴蜀,带来了大量文人雅士、工匠艺人,他们将长安的石窟艺术火种带到巴蜀,结合当地文化,形成了新的石窟艺术风格。兴盛于唐宋时期的巴蜀石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代表了当时中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而且,巴蜀地区的石窟艺术从北魏至明清从未间断,随着深入传播,不断融合、发展,逐渐与当地的民俗信仰相结合,风格上逐渐趋于本土化、世俗化,更加注重表现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
(飞仙阁摩崖石刻)
很快,开进了蒲江县,一眼望去,绵延起伏的田间地头种满果树,挂满肥厚的柑橘,清新的乡野气息令人心旷神怡。“走这条路正好离飞仙阁不远,不用绕路可以去看一眼。”袁老师忽然笑着提议,“咱们顺路新添一处摩崖石刻造像看点,就在茶马古道边,轻易去不到,好不好?”大家闻言,连连说太好了。
车身轻转,拐进一条弯而狭长的山路,左边脚下溪水潺潺,右边伸手可触峭壁石崖,林间传来不同鸟的婉转和声。“看呐,眼前就有一尊大佛!”车刚停稳,大家急忙下车围了过去,兴奋极了。紧贴着山壁行走,公路旁的唐代弥勒大佛既庄重又接地气,从村民们“挂红”的祈福中,感受到他们对礼佛的敬仰和对生活的希冀。
飞仙阁摩崖造像群现存有大大小小以唐为主的造像92龛777尊,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蓉荪逐一指点,那些摩崖造像面容丰满,姿态婀娜。漏米婆婆半身造像尤为特别,整龛安坐于高耸的岩壁上,掩映在长满春芽的枝条中,更显神秘怡然。第九号窟令人眼前一亮,其中释迦牟尼佛座椅为印度式背障,装饰金翅鸟、摩竭鱼,童子骑兽王,壁上高浮雕天龙八部,龛门圆雕胡人天王,极具异域风格。大家了解到,这座就在古道旁的佛龛已被载入《中国美术全集》、美国《亚洲艺术档案》,情不自禁把镜头拉近,细细欣赏,不由赞叹,“看呐,那尊观音的上衣是蓝色的,璎珞、裙裾是青色的,好像在随风飘动,真美啊!”
北山石刻第136号窟玉印观音
红砂岩与石窟互相成就 乡民从田里采摘柑橘招待“青睐”
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丹棱县郑山千佛寺。沿山道拾阶而上,三块形态各异的巨石映入眼帘,巨石上高低错落,遍布着大小不一的近千尊佛像石龛,造像以观音、西方净土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千佛、三世佛为主,这些石刻造像布局严谨,刀法明快,线条流畅,佛、道、儒三教造像俱全,大多数半米、一米高,其中最小的三世佛龛仅有一个巴掌大小,但结构合理、形象逼真,看上去有些可爱。
“哎呀,昨天我们还说起你,怎么今天就见到了!”就在袁蓉荪认真讲解时,不远处有人打招呼,另外几人也转过身,面露惊喜。随后,几双手激动地握在一起。原来,他们是蒲江县文管所、大足石刻研究院的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这里搞研究测绘、准备拍摄这里的石窟。他们很尊重袁蓉荪常年拍摄、记录、传播石窟艺术的坚持和热爱,都成了朋友。久未见到,没想到在这里偶遇。后来,我们才知道,能见到这几龛从未示人的石窟,应该是得益于他们刚从田野中挖掘、清理出来的,不觉庆幸真是幸运!
驱车爬坡,来到刘嘴唐代石窟。刚停好车,就遇见村民招呼袁蓉荪,袁老师也满面笑容地跟他们拉家常。原来,是十多年前在千佛龛养蜜蜂、摘花椒的张玉珍婆婆,还有他曾经拍摄过的龚国泰父子。早年间,山上的大佛头被盗,令人痛心。袁蓉荪从成都赶过来拍摄,也拍下了大佛下的两父子。82岁的张婆婆把枇杷树上果实最多、最大的那枝用力拽到我们面前,不停地说,“那个好,摘嘛,尝尝。”87岁的龚爷爷叫我们等一下就径直走下山。过了一会儿,只见他腰里别着一把镰刀,手里提了一袋水果快步走来,不由分说把果子往大家手里塞。原来,他刚才是去自家果园采摘爱媛橙和耙耙柑,赶回来送给我们。这枚果子吃进嘴里,甜里面带着几许感动的鼻酸……袁蓉荪也动情地说,这些乡民们的家就在石窟边上,他们的劳作、生产也就在石窟边上,他们在佛龛石上晒豆子、在石窟前种菜、搭起豆角架……“有时候我给他们拍了照洗出照片来带给他们,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客气话,但就像老朋友一样,很亲切。”
在刘嘴石窟的大山包上,能明显看到红砂岩的层次,其深浅不一的纹路呈现在造像上,独具美感。“红砂岩在巴蜀地区广泛分布,它有硬度适中、岩性稳定等特点,成为建造石窟造像的理想材料,巴蜀地区也正是利用红砂岩易于开凿、雕刻这一特点,在安岳、大足等地区形成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精美石窟群。”袁蓉荪叹息道,“这些红砂岩的纹路很美,不过这次再来,感到风化的程度比我想象的更快,比如8号释迦说法龛,造像以及侧壁唐代题刻,已经模糊了,前些年拍的时候字迹还隐约可见。”看着脚边正在准备搭建的钢栅栏,大家不禁感叹,“以后恐怕很难有近距离欣赏千年石刻造像的机会了。”
牛角寨大佛
80后李超义务讲解 黄天明夫妇经年守护国宝石窟
吃过午饭,下午来到仁寿县牛角寨坛神岩。远远地,就看到文保员李超站在那里接引大家。沿路上山,忽然之间,一座高大精美的“大佛”出现在眼前的山壁上,众人惊叹,“好像乐山大佛!”李超笑着介绍,这是牛角寨大佛,又名“高家大佛”“仁寿大佛”,是牛角寨石窟中体量最大的一尊造像,还录入了由赵朴初题签的《中国大佛》画册,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尊大佛半身像是唐代作品,正像大家所见,佛像面形丰满,双手齐胸合十,胸高15.85米,宽11米,被称作乐山大佛的蓝本、中华第一胸佛。”
随后,他带着大家钻竹林小道,在青苔之下,在落叶丛中,逐一观赏山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大佛周围的造像群现在已经编号建档101龛,1519尊,这些造像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有的屈腿躬腰,俯首侧耳作恭听状;有的五体投地作跪拜状;雕刻的线条流畅,十分耐看。”举目观赏着,众多石刻人物在穿过竹林的风中、在缤纷的花瓣雨中,好像翩翩起舞,弹奏而歌起来!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层峦叠嶂,景色极美。李超说这四周还有许多奇异的巨石,很多石块上还留有梯、亭等人工建造的痕迹,可见当年这里作为古道,人气香火都很旺。李超讲述专业,更没想到他是个80后。“这么年轻,怎能甘于寂寞和微薄的收入?”面对询问,李超腼腆地笑,“生活简单一些就行,我喜欢看石窟,也喜欢它们与自然环境融合得这么好,我希望通过义务讲解能让更多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石窟文化。”
下山来到半山腰坛神岩的铁门前,这里有中国著名的道教石窟唐代并列真人窟。先是一阵狗吠,随着两位老人走来,狗子们立刻安静了。原来,他们就是《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一书中所写的民间文保员之中的黄天明夫妇,他们接替去世的哥哥,经年守护国宝石窟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此次袁蓉荪专门带来新书送给他们,大家纷纷与黄天明夫妇合影,两只守护文物的狗子也很开心地跑到主人身边,龇出笑脸。
三清窟人物丰富、细腻传神,窟中还有唐代天宝八年的道教经目碑。并列真人群像窟神态高雅,庄严肃穆,令人流连忘返。看到袁蓉荪透过一株开花的泡桐树拍摄,更觉意境超凡。袁老师悉心指导,大家的创作热情高涨。有一个瞬间,忽然见到老婆婆坐在石头上翻看袁老师送的书,老爷爷和狗子都看向她,目光里皆是深情。人、狗、石刻、自然,竟如此和谐,令人动容。
Day2 行程:资阳市—安岳县—贾岛村
石窟造像寻访点:木门寺—卧佛院—荒野石窟—圆觉洞—千佛寨
木门寺巧遇“迷妹”,卧佛院经幢叹为观止
4月9日一早,“青睐”驱车到达木门寺。当天是初一,在古老的明代建筑群内,村民正在做法会,门外小溪流水哗啦啦,门里登台唱戏很是热闹。木门寺整个寺庙除两扇门是木制的,其他全部建筑结构都是石仿木制,极为罕见。明永乐年间,作为临济宗禅院,建立了木门寺。安岳高僧无际禅师威望极高,被明英宗召至京师,敕封为护国蚕骨宗师。明正统十一年圆寂于北京,明英宗下诏礼部尚书派官船护送其灵柩回安岳,安葬在木门寺,为他修建了舍利塔,又命有“蒯鲁班”之称的蒯祥在塔外修建了仿木石雕的塔亭。放眼望去,呈“介”字的亭塔结构,构思巧妙、造型独特。
袁蓉荪拿出随身携带的专业补光灯,一边打光一边指引大家看建筑结构上的细节,看殿外的石碑石刻艺术。这时,旁边一个女孩也在拍照。袁老师好奇地问她,怎么会来这么小众的地方?她说是看了《巴蜀石窟》一书,辞职从国外回来,按图索骥来访古。袁老师笑着说,书是我写的。女孩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大家也感到神奇,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怎么就遇见了?
安岳卧佛院
下山后,来到久负盛名的安岳卧佛院,国宝级文物——世界最大左侧卧佛已在此静卧千余年。走在新修的步道上,景区里打造了荷池、栈道……袁蓉荪感触颇深,他说以前这里叫八庙乡,到这来需要花几小时坐小船,沿途村渡一路停船上人,还有村民赶着猪上船,很费时间。后来为了保证拍照时间,他就花200元钱包一条船。也因此,他捕捉到卧佛前村民收获稻谷晒稻米的场景,因为记录下百姓的烟火生活而显得格外生动,被广为传播。
“卧佛”全称为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完成于盛唐玄宗开元年间,全长23米,离地10米高。目力所及,这尊唐代造像整铺依山取势,由上、下两组画面构成,立意新颖,雕工精绝。靠上一组表现释迦牟尼入灭前临终说法,释迦牟尼居中,两侧为听法的弟子、菩萨、天龙八部。靠下一组表现释迦牟尼涅槃场景,释迦牟尼双足前为痛不欲生的密迹金刚,佛母摩耶夫人自兜率天宫而降,与释迦牟尼临终告别,手扶释迦,依依不舍。
卧佛院石窟和刻经,是研究我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袁蓉荪请来石窟守护者吴忠富——从1982年开始,75岁的他已经在这儿守了43年,几十年间,每天早中晚巡视卧佛院,风雨无阻,手电筒用坏了无数。吴忠富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时,眼里带光,能感受到他内心良善,对文物的爱惜和坚定。他身手敏捷地上坡,打开紧锁石经窟的铁栅门,袁老师打着光带大家逐句逐字观摩石壁上的唐代佛经、题记,那流畅飘逸,以刀代笔精心刻就的唐楷书法,令人叹为观止。
(茗山寺石刻文殊菩萨)
造像“藏”于山“野”,体现时间的重量
在听风听水的湖边,大家美餐了一顿安岳特色鱼宴。凭着记忆,袁蓉荪带大家去寻觅一处藏在山野里的石窟。雨后的山路湿滑,山重水复时,忽见一块巨石立于天地之间,“就是它!”踩着野草,走近观看,竟然是佛道同龛的唐代石窟,野草野花环绕着它,蜂巢蜗牛与它做伴,沉浸在大自然中,独具宁静之美。
从乡野来到圆觉洞,大家立刻感受到恢弘之美。圆觉洞现有摩崖龛窟103个,大小造像1933躯,碑刻题记25处,唐代浮图1座。体现了观音信仰、地狱信仰、罗汉信仰、华严信仰,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薄衣贴体,裙带飞扬,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
北岩峭壁的大窟大像,以释迦并双观音最为壮观,分别刻造于三大龛中,三像高都在7米左右,面目俊俏,体姿放逸,比例协调,装饰繁华。左边的杨柳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璎珞,面容慈祥,左手提净瓶,右手拈柳枝,赤足踏莲花,是观世音的三十三变相之一,当地人俗称“净瓶观音”。这尊造像风格独特,一是其双耳配戴一对垂肩吊耳环;二是其右手持杨柳枝下垂较短,好像初春刚发芽的杨柳枝;三是别处的杨柳观音是左手托净瓶,而此尊观音却是左手提净瓶。居中为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的教主,满头螺髻,身披袈裟,手着法指,神态威严。释迦牟尼佛慈眉凤眼,面朝东方,左手置腹前,持金色波罗花,右手举肩前,结说法印,微笑看向右下方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右边的为观世音菩萨,面容慈祥,神态自如,头戴雕刻极为精细的全镂空化佛花冠。因菩萨手持莲花,当地人俗称莲花手观音。最具特色的是,菩萨手中所持莲花蕾的花杆头、花尖与袈裟相交成两点,这两点与两手自然相交的交叉点,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正是这三点,巧妙地把菩萨手中提的莲花蕾的重量通过袈裟分到了脚心上,从而使沉重的莲花蕾在菩萨的手中提了上千年也没有掉下来。
随后,“青睐”驱车奔赴千佛寨,相比华丽的大龛大像,这里更像一处森林氧吧中的“千佛国”。有趣的是,停车时路人看到车身上“青睐·石窟艺术寻访”的彩色车标,热情地与我们聊天,还告诉我们走近路,听说我们来自北京,她骄傲地说刚去过,我们便也一起骄傲起来。
走在树木参天,幽静宜人的狭长林间道,盛于唐宋,集中数代工匠精华的3000多尊“经变”故事造像,铺陈在身边的摩崖之上,有的线条粗而畅,充满北魏遗风;有的丰满动态,具有唐代韵味;有的挺肚束腰,十分飘逸,体现了五代特征。经千百年自然之手的吹拂,有的石刻造像竟风化成如“意识流”般的艺术作品,令人感叹,“风之手”不仅模糊了石刻,流线型的岁月之痕,更令人感受到时间的重量。
圆觉洞石刻杨柳观音
Day3 行程:安岳县—石羊镇—重庆大足区
石窟造像寻访点:塔坡摩崖造像—华严洞—毗卢洞—茗山寺—孔雀洞
“北宋最美菩萨”美得眩晕 2.2米双“人”字秘密至今未解
资阳安岳,被称为“中国石刻艺术之乡”,多达十余万尊石刻造像散落在乡间田野。大家体会到,与其他石窟的不同在于,安岳石窟并不是一座石窟,而是一个包括了上百处石窟造像在内的石窟群,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卧佛院、华严洞、千佛寨、茗山寺等9处。
10日清晨,迎着朝阳,“青睐”驱车直奔塔坡,越接近目的地,导航越处于“失语”状态,“走右边这个岔路口!”幸亏袁老师熟悉路线,总能在关键路口指明方向。一条小路通向山上的石窟寺,一步一步爬上山,文管员赵大叔过来为我们打开斑驳的木门。
当“北宋最美菩萨”映入眼帘的刹那,那震撼的美简直令人有眩晕之感。尤其是北宋造像的主尊毗卢遮那佛和普贤菩萨,细眉垂目,温润慈悲。毗卢遮那佛头戴镂空宝冠,双手在胸前挽智拳印,衣纹流畅简约。普贤菩萨左手拿经,右手置于膝上。仰望他们的时候,只觉万籁俱静,恍若隔世。
令人期待的华严洞也是十分幽静,别有洞天,洞窟正壁的“华严三圣”像,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是文殊、普贤二菩萨,与两侧十大菩萨共同构成十二圆觉。“三圣”神态庄严,慈祥端庄,头后有圆形项光,项光外延如燃烧的火焰,象征光明永照之意。两侧菩萨面目清秀,头戴宝冠,胸饰璎珞,丰满细腻,服饰柔和飘逸,线条若流水。
大家感叹宋人审美绝伦,其雕刻技艺更是达到了令人倾倒的艺术高度。在儒、释、道三教合龛的大般若洞,除了宋代三教共融的石刻艺术精品,令人惊奇的是,洞顶刻有一个直径2.2米的双“人”字,仍是未解之谜,因之当地广为流传一句俗语,“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都算活神仙。”
离开的时候,依依不舍再回头眺望。在这里守了十多年的文管员余明强、吴廷碧夫妻从自己开的菜园摘菜,正在削莴笋、剥蚕豆,准备做饭,这样一边生活一边照应佛祖的日常画面,十分温馨。
安岳石刻毗卢洞紫竹观音
守护国宝40多年 为防偷盗把床搭在石刻旁
下午,“青睐”一行来到毗卢洞,这处开凿于北宋时期的石窟现有4处石窟群,其中,观音堂外的紫竹观音像因所刻的水月观音背倚紫竹林而得名,代表了中国宋代造像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东方美神”。从雕刻艺术上来讲, 堪称安岳石窟之精品。
逾千年的“紫竹观音”看起来依然艳丽逼真,松弛怡然。“紫竹观音”造像高3米,她坐在铺有蒲叶的山岩座上,头戴雕花镏金化佛高花冠,双目俯视,坐观水中月状,项后刻有晕芒纹,身后刻有火焰纹;上穿圆口贴身罗纱,肩披袒襟云肩,身缠坠花璎珞,腰系涤带,蝴蝶结下垂于地,下穿两节云边套裙;左手按于座上,右手抚膝;左脚轻踏怒放宝莲,旁有莲苞、莲叶,跷右脚戏坐于蒲葵叶上。
再细看,腕戴宝镯,斜批璎珞,胸别香帕,裙带飘拂。这尊紫竹观音像的设计奇绝,其右手臂、荷叶、莲花、五指和巾带使用镂空雕技,莲台和足踏的莲蕊间镂刻出大量空间,以肩搭的披巾连接,减轻了巨石重量,因此从各个角度看,都各美其美,美得脱俗。
去往茗山寺的路上,袁蓉荪分享了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早期这里山路崎岖,有次遇到下雨天,他开的越野车几次滑进黄泥路边的沟里,好不容易找村民帮忙才把车抬出来。现在我们来这里,可以沿着平整的水泥路一直把车开到新修的停车场。
茗山寺山崖古道上的摩崖造像,如今已鼎鼎有名。悬崖绝壁处,高大的毗卢遮那佛,花冠繁复精美,与山石浑然一体。千年的风,带走佛像的容貌,留下岁月的肌理。看守石窟的曾祥余走来打开观音堂,让大家一睹保存尚好的精美造像。
36年守护石窟的曾祥余说,到他这一代,家里已经三代守护茗山寺了,“这是祖先留下的智慧结晶,一定要保护好。”他印象很深,早年间他发现过企图盗窃文物的端倪,便在佛像下铺了一块门板当床,日夜守护了三个月,直到危机解除。山上条件艰难,他以前吃喝用水都靠下雨接的“屋檐水”,没有地方做饭就自备干粮……“有一天晚上下雨,把铺盖全都打湿,冷惨了。”
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孔雀洞的国宝守护者周老伯身上。74岁的周世夏从小家就在孔雀洞,国宝孔雀明王造像就在厨房里,他已经在此守护40多年。他记忆犹新,动乱年代,有人要来炸孔雀洞,他说,“炸了我们一家怎么生活?炸也要给我几天时间搬东西嘛。”那些人炸了旁边的七佛窟,就此罢了。他砍了不少柴火把开凿于宋代的孔雀明王像遮挡保护起来。后来,他家拆迁搬到不远处自己新建的屋子,孔雀洞文物有了更好的保护。有一段时间,国家要求国宝文物24小时不离人,他晚上怎么守呢?抬来一张小床,四周用透明塑料布围住床边,安放在明王像旁边,这样睡了两年。后来,有上海游客到访看到此情景,拍了照片发到网上,引起重视,周老伯在院落一角才有了一个简易房,可以遮风挡雨。
周老伯还带我们上山去看唐代的经目石塔。山路湿滑,他嘱咐大家小心,看他光脚踩着一双烂球鞋,不知怎的,有点心酸。令人惊喜的是,一座刻有144部佛经名的古塔竟然被堪称完整地保护下来,伫立在青山水田、菜园牛栏之间,犹自从容。
走过乡野的石窟,听过普通文保员诉说的故事,大家感慨良多,“守护国宝的他们,把人的生命力也赋予了石刻更鲜活的生命,生命平凡微小,却闪烁着文明的星光。”
Day4 行程:重庆大足区
石窟造像寻访点:宝顶山—北山
大足石刻能够留存下来要归功于古代匠人的智慧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
12日上午,“青睐”一行探访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从进入穹顶数字影院观影,到踩着千年古道深入北山136窟,团员直言是很“妈呀”的一天,视觉冲击令人震撼!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王金华微笑着向大家介绍,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迄今被公布为文保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其中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最具特色,以这五山共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历经唐、五代,盛极两宋,前后绵延1370多年,是9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
“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1174年,宋代名僧赵智凤在大足境内经过数十次考察,发现宝顶山岩深山秀、谷幽洞灵,便把建造石窟的地点定在了这里。赵智凤精心设计,组织工匠在宝顶山“U”形沟中雕刻了上万尊佛像,形成了大佛湾、小佛湾等石窟群。这些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石刻造像既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蕴含了巴蜀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走进最为人著称的宝顶山,鸟鸣山幽,满目青翠,大佛湾三面石刻如画卷般徐徐铺展,呈现千年历史。大佛湾身高7米的“华严三圣像”极为震撼,俯览众生,悲悯庄严。三圣像头顶山崖,脚踏莲台,身披袈裟,衣纹开阔舒展。居中为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手托宝塔,重约千斤,却千年不坠。工匠巧妙利用建筑力学原理,将袈裟一角覆搭前臂、斜向下垂,于膝部相接,形成三角形稳固支撑,将塔和手臂的重力传到基座上。
大佛湾的“父母恩重经变相”以写实的雕刻手法,凝练、传神地表现了父母养育儿女的十大恩德,每一幅画面都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贴近生活的养鸡女、吹笛女等世俗化的形象,俨然是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感悟佛教经书教义与儒家孝道思想。
大足石刻能够留存下来,要归功于古代匠人的智慧。王金华讲得十分专业,“古代工匠在雕刻时通过巧妙设计解决了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问题。圆觉洞整体为人工开凿,造像和山岩浑然一体,设计、施工十分精妙。洞中菩萨花冠精巧玲珑,肌肉丰满细腻、极富质感,轻纱薄裙,璎珞珠串,装饰繁复,显得端庄典雅、气质超凡。考虑到采光问题,工匠们在洞口上方开设天窗,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颇具神秘感。洞穴潮湿,如何排水?工匠们在右壁上方刻一龙,雨水自龙头滴入下方的钵内,经石壁暗道流出,再由窟底水沟排出窟外,如此周密的排水系统可谓巧夺天工。”
Day5 行程:重庆大足区—重庆市
石窟造像寻访点:南山—石篆山—石门山
北山8件碑刻列入国家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12日上午,“青睐”来到拥有长达500多米石刻群。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北山除了雕刻精细、栩栩如生的石刻造像群,还有《韦君靖碑》《赵懿简公神道碑》《唐柳本尊传碑》等8件碑刻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
工作人员带大家细细浏览,收获满满。刻于唐乾宁二年(895年)的《韦君靖碑》,是大足境内至今唯一存世的唐碑。碑文记载了乾符之际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成都,蜀中藩镇征战,“四海波腾、三川沸腾”的晚唐局势。时任昌州昌元县令的韦君靖,趁势“合集义军”,雄踞昌州。蜀中“三川”之战时,韦君靖几乎无役不从,步步荣升获得静南军节度使的显赫地位。为保一方安宁,韦君靖在龙岗山(今北山)建永昌寨,开凿佛像,开创了北山摩崖造像的先河。但《唐书》却失其载,因此,此碑可补史之阙、正史之误,史料价值极高。
《赵懿简公神道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因此碑为蔡京书并篆额,又称蔡京碑。蔡京人称天下“六贼”之首,但书法造诣了得。现今所存蔡京手书之碑,十分难得一见。《唐柳本尊传碑》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1174—1252年),十分珍贵的是,本碑为宝顶山摩崖造像创建者赵智凤复刻。碑文记载了柳本尊传教事迹。柳本尊是在四川地区弘传瑜伽密教的一代祖师,得到前蜀王王建的赞赏,被赐以“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此碑对于研究佛教密宗发展,尤其是川渝地区特有的“川密”“柳本尊”造像系统等提供了珍贵史料。
北山石刻以开凿有许多精美的观音造像著称,而我们有幸进入的第136号窟,被誉为“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座宋代转轮经藏窟里的每龛造像,更是美轮美奂,叹为观止……
石篆山石刻志公和尚
他打出志公和尚的手势 用四川话说:“二天见!”
下午,“青睐”驱车到达建于北宋的石篆山摩崖造像,袁蓉荪告诉大家,这里是罕见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刻儒家创始人孔子坐像,两侧壁刻孔子十大弟子;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凝神细观,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石篆山文保员陆增义今年72岁,当兵转业就到文管所工作,因为责任心强,退休后被返聘到石篆山守国宝,他白天晚上不离开,春节都是儿子到这里来看他。常年跟国宝打交道,陆增义如数家珍,“这是大足石刻最早的一块保护碑,清代同治年设立的,相当于当时政府部门颁布的一个保护文物告示,上面写得很具体,比如像不准生火煮饭等。再看我们儒家的石刻造型,很传统很文明,孔子的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从石刻中就反映出来了。”
“好多专家学者到石篆山考察后说,这个地方是各路神仙菩萨开会的地方。” 陆增义风趣地说,“你们拍照要单独照这尊观音,拍出来特别精美。你们看,菩萨手臂上戴的手镯,放大看都十分精美,而且菩萨背后的祥云代表佛光,这是石篆山独有的造型。”
“这尊志工和尚造像,民间认为他是鲁班,原来的老馆长拓印下来发现不是鲁班,而是志工和尚。志工和尚是了不起的大和尚,非常虔诚地在民间宣扬佛法,你们看他背的东西,后面挂着一把笤帚,寓意入佛门前,要把心中杂物扫干净;中间挂着一杆秤,用来评判公平公正;前面挂着一把角尺,表示规矩。你们看他讲经说法的手势比较怪,但是我们四川人都懂,四川老话叫做‘二天又来’,就是‘再见’的意思。他还喜欢开药方,他卖的药方是啷个写的?买智慧8000、买道德5000、买良心2000……按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个心理医生嘛。”
陆增义通俗易懂的讲述令大家印象深刻,合影留念之后,他向我们比出志公和尚的手势,用四川话说:“二天见!”被他的诙谐感染,大家也笑着惜别,“二天见!”
自己的家,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
随后,驱车来到此行最后一站石门山。四周重峦叠嶂,景色秀丽。文管员欧老师打开门,迎进大家介绍说,开凿于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年间的石门山石刻造像,体现了佛、道二教兼容并存的特色。石门山位于交通要道,以前这里是大寺庙,山下有集市,十分热闹,后来被当做学校,巧夺天工的石窟造像幸运地留存下来。
置身石窟群,大家发现四周造像跟人一般大,几乎是一比一的比例,服饰璎珞非常飘逸,人物头冠、腰带、护膝都很薄,在石头上雕刻出这般高超的技艺,令人赞叹古人心无旁骛的匠心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石窟上刻有参与捐资修建石窟的供养人造像及姓名。比如,南宋时期大足一地出现旱情,导致百姓吃饭困难。当地人家岑忠用夫妇为了表达对“风雨顺时、五谷丰盛”的祈愿,决心在石门山开凿一个洞窟。他们通过向乡邻、亲戚等募捐,动工开凿了精湛的十圣观音窟,也因此,岑忠用、裴氏夫妇,以及参与该窟捐资的杨作安、岑忠志、岑忠信等当时普通人的名字,在这个洞窟的石壁上遗存了接近900年。
流连在仪态万千的十圣观音窟,稍许驻足,仿佛穿越回大宋的芳华时代,又好像进入了高洁的天宫瑶池。继续进入北宋道教三皇洞,造像人物亦是世间精美,绝无仅有,尤其是儒雅的文官形象,简直是“翩翩公子世无双 陌上君子温如玉”的直观表达,大家看了又看,驻足良久。
古人以石头说话,在石壁上讲故事。植根于巴蜀文化沃土的“大足石刻”,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智慧的工匠们精雕细刻,推陈出新,极工穷变,开拓了石窟艺术的新天地,留下这心中充满大爱的人间世界。
面对传承千年的石刻艺术,七天时间,稍纵即逝。团员感叹,此次探访巴蜀石窟“后劲太大了”,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有人直言,此行对守护国宝的普通文管员体会最深,他们对每一件国宝都了如指掌,讲起故事活灵活现,他们让“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变得生动、感人。更令人感佩的是,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自己的家,了解它,保护它,传承它。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