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郑州园”赴一场古韵国风之约,领略非遗历史文化之美;来“沈阳园”广场邂逅传统武术“刀枪剑戟”,解锁体验国潮的N种方式;到“银杏大道”畅游文创市集,体验地方传统特色……“五一”小长假,2024年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举办。本次活动,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优选清单”,活跃节日期间文旅市场,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和创意文旅产品,以“沉浸、互动、体验”的形式,为游客提供更加深入、全面的文旅体验。
民族文化展风采 文化惠民进生活
此次活动,在北京园博园多个点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览展示,打造民族团结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悠扬旋律、民族舞蹈的婉转身姿、传统戏曲的精彩演绎;观看《雪豹和它的朋友们》等多部优秀民族题材电影,感受中华儿女同心筑梦、携手圆梦的奋斗历程;在“呼和浩特”、“贵阳”、“乌鲁木齐”等园内了解民族文化知识并打卡盖章……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尽情游览。让市民在“家门口”的公园就能体验众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艺术,点亮了市民文化生活,满足了市民文化需求。
丰台区作为首都的民族大区,56个民族齐聚,在各民族群众共同努力下,形成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和睦的良好氛围。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中华民族文化周主办方获悉,此次活动设置11大板块,以多元形式对活动主题进行阐释和表现,挖掘代表性强、影响力广泛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亮点,将文化周打造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展示平台,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亲子“游玩观感”中体验非遗乐趣 沉浸式参与民族传统体育
在北京园广场举行的“书绘共有家园”活动上,小朋友和家长“合作”,小心翼翼的将花草材质宣纸覆在拓碑上,认真地将模板涂抹墨汁,按压均匀,进行“印刷”。“同心共筑中国梦”字样、 传统石榴纹样……看到自己亲手制作非遗拓印成品跃然纸上,孩子们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如获至宝般捧在手心里。在广场旁边,还有小朋友用水彩笔、蜡笔、彩铅,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报绘画填色。还有的游客在专业书法家指导下临摹隶书、篆书、楷书中“和、合、民族团结”等字样,专业国画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勾勒线条并铺色,绘制“梅、兰、竹、菊”等具有中华精神象征的画作。
一个个塑石榴装饰物制作成功,面塑沉浸式体验“榴”住美好,更多游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匠心传承。在郑州园,前来游园的游客们在丰台区少年宫美术部教师和小学员们的指导下,学习掐丝珐琅、书法、水拓印、版画和面塑等“非遗”传统技艺,真正地走进“非遗”文化、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趣味与魅力。
在月季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体验活动精彩纷呈。冰蹴球、冰壶、推铁环、夹包掷远、投壶……游客们穿梭在各个项目地,应接不暇。“推铁环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玩儿的运动,没想到这里也有,想带孩子也学学,体验一下儿时的快乐。“活动现场一位家长表示。除了“容易上手、一学就会”的趣味性项目,在沈阳园前广场上,也有观赏性强的太极养生杖、五禽戏、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项目。现场老师们与观众互动,“手把手”现场教授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动作要领,让驻足的观众也能沉浸式参与。
文旅融合新时尚 民族文创市集“国潮热”
融合非遗内画技艺的鼻烟壶,构思巧妙的“立体绣花”缠花技艺发簪,造型生动优美的蔚县窗花,色浓味鲜、有“天下醋宗”之称的宛丘老陈醋……非遗来“加盟”,文化来“助阵”,一场涵盖民族非遗、国潮文化、青年文化等主题的创意集市在银杏大道上开集。近40余家创意项目团队不仅带来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还提供了包括非遗创作在内的互动性体验服务,市集被注入更深度的文化内涵,游客也收获更充盈的消费体验。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皇家古建筑牌匾书法艺术传承人爱新觉罗任行也挟书画作品来到市集,其作品将国画和书法艺术相结合,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达到视觉上的冲击。
除了各式非遗项目产品,文创市集上还有民俗传统老字号、特色美食等,集“文创、图书、美食、非遗、汽车”多元素融为一体,游客可一站式体验。百年老字号“东来顺·街坊铺”亮相,带来熟食、肉片、肉串、调料、面点等多种产品,游客还可现场品尝传统羊杂汤、水饺、肉饼等。“邮局咖啡”的咖啡车也同时亮相,以云南优质咖啡豆为主,烘焙出独特的口感,为游客带来最纯正的“绿色邮政”好风味。在“小乐悠”手作坊里,有将潮玩与配饰相结合,坚持重工设计的各类原创饰品。“一方书庄”带来了涵盖儿童阅读,文学、社科、艺术等各品类的图书。3号门广场上正在举办的第四届丰台汽车消费节,汇聚8个品牌、20款热门车型,更有刚刚上市的车型首次在丰台登场,游客可在游园过程中“一站式”购车。
民族文创市集也少不了特色民族手工制作、地方特产。羌绣、藏织、精美的藏羌手工艺品、文创产品……这些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的当地特色产品引来游客驻足。此外,阿坝还将当地文旅资源内容等,在市集上进行全方位推介,展示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益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