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学家斯蒂芬·P. 克肖(Stephen P. Kershaw)的《罗马的敌人:撼动帝国的蛮族》(The Enemies of Rome: The Barbarian Rebellion Against the Roman Empire)一书于2023年1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引入中文世界,译者为唐奇。作者肖克拥有四十多年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历史的经历,在牛津大学、华威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曾担任美国历史频道《野蛮人崛起》系列纪录片的撰稿人,著有《罗马帝国简史》《古典文明导读》等著作,本书是他的一部新作。原书由珀伽索斯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全书共24章,叙述时间从公元前8世纪罗马在台伯河畔建城开始,直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该书考据严谨,文笔生动,翻译流畅,为我们从文明史、民族史,尤其是征服史角度进一步理解古罗马的千年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书中译本延续了原英文版在图书设计上的巧思,让读者在看到书的第一眼就能感到这本罗马史的不同之处。中译本护封图所用的是法国画家希尔维斯特1890年的画作《西哥特人洗劫罗马》,其中唯一出现的“罗马人”是一座高大雪白的雕塑,在它身上正攀着两个赤身裸体的蛮族,要将绳索套向它的脖颈。而英文版采用的是另一位法国画家罗耶尔的画作《瓦鲁斯军团残骸前的日尔曼尼库斯》,但画中放眼望去找不到任何“蛮族”的身影,只有阴郁的罗马将军日耳曼尼库斯沉默地看着手持阵亡同胞遗物的下属。在两张护封图中,一张缺位了罗马人,一张缺位了蛮族人,二者却表现出同样的涵义——蛮族对罗马的胜利。由此可见,这本书要书写的重心并非日耳曼尼库斯的、罗马文明的历史,而是最终攀到罗马文明臂膀上的蛮族的历史。如此,“罗马的敌人”是本书的主角,而蛮族与文明的互动关系是本书毋庸置疑的一条主线。
以“罗马的敌人”为题,决定了本书将从罗马的对立面着眼,展开一种以蛮族叙事为核心的历史书写。从布伦努斯、皮洛士、汉尼拔等共和国崛起中的劲敌,到阿拉里克、盖萨里克、奥多亚塞等灭亡帝国的首领,作者一反罗马史书写中以罗马为中心的常规视角,别开生面地将笔触一次次落在战场上的另一边。在他笔下的“蛮族人”中,有高傲贪婪的米特拉达梯,嗜血凶残的阿提拉,也有勇举反旗的斯巴达克斯,文韬武略的沙普尔大帝,刻板印象中的蛮族形象由此也变得多元起来,鲜活起来,有血有肉了起来。
展开蛮族叙事的前提是厘清对“蛮族性”的探讨,对于何为“蛮族”、何为“蛮族性”的问题,作者的讨论贯穿全书始终。可以看到,从野蛮而来的罗马,一边与野蛮斗争,一边向野蛮妥协,在整体去野蛮化的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文明,并扩大这一文明的边界与认同;而当帝国中后期公民权的普遍授予与军队、边境蛮族化浪潮来临后,文明与野蛮的边界也变得愈发模糊起来。因而,当作者将视角从“文明的罗马”移开后,受到解构的第一个概念便是“野蛮”本身,罗马共和国与蛮族的野蛮性同时得到了昭显,罗马帝国的“灭亡史”也向着“转型史”模式逐步发生转变。
从“蛮族”着眼的写作思路,决定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人类学的和民族志的。在每章介绍历史进程之前,作者往往先重点着墨于罗马新敌人的族群来源与文化习俗,如介绍高卢人时的首个章节“葡萄酒与蛮族性”,谈及征服希腊时的首个章节“希腊和马其顿世界的蛮族性”,聊到帝国早期边境问题时的首个章节“日耳曼尼亚和日耳曼人”等。对史实严格缜密的考据与对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带来的是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就仿佛是将读者带到蛮族部落中亲眼看到他们一样,由此重新回到了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去。如此的研究理路与书写方式,使蛮族终于脱离了传统罗马叙事中的客体对象身份,不再是只受野性驱使的乌合之众,族群渊源、地缘政治、文化习俗、利益考量等多方面因素都成为诠释历史的主要切入点,由此读者能够从多视角出发,更全面地把握罗马史的整体面貌。
在上述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的运用下,作者自然也就能够突破罗马史的部分传统观点,做出一系列新的诠释。譬如在对平民运动和意大利战争的分析中,主流观点大多仍是从社会经济条件、政治组织架构等角度展开讨论,鲜有学者会从“蛮族性”角度看待这些事件。但在本书中,作者以平民“Plebeians”的词根“ple-”着手,指出其“填充”的涵义,认为“平民被当成是充数的,贵族才是‘真正的’罗马人”,并回到当时语境中得出“与蛮族一样,这时候的平民也是局外人”的观点。而在对意大利人的分析中,作者表示和平民一样,意大利人因其完全罗马化而不能被定义为“彻头彻尾的蛮族”,但不同的母语、生活方式等等都使其成为“异类”,因而“无论正确与否,意大利人发现罗马人总是将他们与其他蛮族相提并论”。因此即便在罗马国内,依旧有平民与贵族、罗马与同盟者这两对矛盾始终区分着“高贵的我者”与“野蛮的他者”,而平民运动与公民权授予则从不同角度消解了这种“内部的野蛮”。类似例证还有很多,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背后是作者充足的历史考证与全新的“蛮族史观”,这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罗马人对自身民族认同的不断重塑,从而重新审视罗马从崛起到衰亡的历史进程。
总览全书,作者不仅充分利用了李维、波利比乌斯、普鲁塔克、斯特拉波、塔西佗等古典著作,还大量使用了出土文献、考古器物等各类实物材料,加以词源分析、文献考辨等研究方法的娴熟运用,从而能得出逻辑清晰的推论与颇为合理的观点。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秉持专业研究态度的基础上,本书能够以通俗生动的笔法保持高度的可读性,使作者笔下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历史事件跃然纸上,做到了历史研究与文学叙述的完美结合。总之,这是一部严密生动、视角新颖、颇具特色的罗马史力作,对于任何对罗马史、战争史有兴趣的读者而言都值得一读。
作者:于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