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日前出台。方案提出,到2025年,本市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初步形成;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北京年均气温每十年上升0.45℃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呈变暖趋势,北京也明显表现出气候变暖趋势。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贾秋淼介绍,1961年至2020年,北京区域年平均气温以0.45℃/10年的速度上升,高于同期的全国平均升温幅度。市域内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或极端阈值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区域性跨季连旱和极端特大暴雨事件的发生频率加大。
“比如去年,北京的冷和热都很极端。”贾秋淼说,2023年北京市年平均气温12.7℃,这是1961年有7项记录以来最高。同时,高温日数也是历史最多。从7月份开始出现快速大尺度旱涝急转,一直到7月份出现强降雨,引发了重大的自然灾害。12月中下旬,又创下最长连续低温纪录,这些都是气候变化的一些影响。
贾秋淼介绍,北京作为超大城市,人口、产业、建筑高度密集,城市化与气候变化作用叠加,导致我市受气候变化影响压力较大。极端强降水、连续高温热浪、极端低温事件等造成建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结构及功能面临极大应对压力;气候变化也通过温度变化和病虫害影响着农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等。
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
为做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防范化解气候变化重大风险,依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出台了《北京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明登历介绍,方案提出,本市将以预防为主、主动适应,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提升自然生态系统、城市运行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同时,科技赋能、顺应自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关键技术研发推广,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本市还将突出重点、试点先行,聚焦气候变化敏感脆弱领域和关键领域,以试点示范为抓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多元参与、协同适应,形成适应气候变化强大工作合力。
抓好十项任务适应气候变化
据悉,本市将重点抓好十项任务,包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警系统,提升气候系统监测分析能力,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升城市风险监测预警能力;聚焦城市功能布局、基础设施、城乡建筑、交通运输等方面,提升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针对核心区、中心城区、多点地区、生态涵养区、城市副中心的不同功能定位,分类施策,提高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围绕水资源保障、水资源节约、水环境安全、水生态修复,强化水资源系统韧性。
同时,北京将构建气候友好型生态系统,构建市级绿道系统,提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综合保障方案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能源安全运行;发展抗灾能力强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健康领域适应能力,加强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普及和应对宣传;提高灾害救援能力,建设灾害防治工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