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八戒的法号叫猪悟能,“八戒”是唐僧收他为徒时送他的别名。为什么猪八戒还得有个别名?因为猪八戒在历史上有个原型,叫“朱八戒”。这位朱八戒是干什么的呢?
历史上的朱八戒,其实是一代高僧,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受过戒的和尚。朱八戒本名叫朱士行,出生于东汉末年。他出生那年,曹操正在忙着平定河北,和袁绍的儿子们打仗。因为家境贫寒,朱士行小小年纪就出家为僧,但他一直没有受过戒,属于编外和尚。这倒不是因为他的问题,而是那个时候中华大地上就没有受过戒的和尚。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还没有制定僧人受戒的仪式。于是朱士行这编外和尚,一当就是40多年,直到他48岁那年,才终于迎来受戒的机会。
这一年,洛阳来了一位印度高僧,在洛阳白马寺建造了第一座戒坛,朱八戒成为第一位受戒的僧人,并获得了一个法号叫“八戒”。八戒是指八条戒律,具体内容包括: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就是不戴花环,不在身上涂抹香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就是不要坐在或躺在宽大豪华的家具上,因为人这么一躺就浑身都软了,精神也涣散了,我们现代人应该都很有体会;第八戒是非时食,就是不要在不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具体来说就是所谓“过午不食”,就是从日中正午到第二天清晨这段时间就不再进食,只能喝一点流汁。所谓流汁还不能太稠,蜂蜜水和果汁这些是可以的,牛奶或者芝麻糊那种就不行了,因为这些约等于干饭。
朱士行受戒以后,还做了一件大事。他在洛阳钻研《小品般若经》,觉得有些地方说不通,于是决定去西域求取《大品般若经》,最后成功让这部经书传回中原。朱士行或者说朱八戒,是中国历史上西天取经的第一人,所以后来和其他神话形象结合,在《西游记》里被定型为我们熟悉的猪八戒。
但是请注意,《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这个八戒的含义,却并不是前面说的八条戒律。小说里面说,猪八戒还叫猪刚鬣的时候,在观音菩萨那里受戒,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因为五荤三厌,加起来正好是八条戒律嘛。那么五荤三厌又是什么呢?
首先来看五荤,我们今天说的荤,一般是指肉食。但其实荤的本意,是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所以你看这个荤字,它是个草字头,说明它和草有关。肉食在古代其实叫“腥”,合起来叫“荤腥”。那五荤是哪五荤呢?按佛教最原始的说法,分别是蒜、葱、韭菜、薤和兴渠。蒜、葱、韭菜这三个不用解释,什么是薤呢?薤在中国某些地方又叫藠头,是一种像葱又不是葱的蔬菜。湖北武汉人可能知道舒安藠头,江西南昌人可能吃过红谷滩的生米藠头。最后一个是兴渠,这个可能更生僻,这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和伊朗等地方的蔬菜,可以长到两尺高,味道有点像蒜。总之,五荤的共同特点,是吃了嘴里会有味道,气息会变得浑浊,所以才不让吃。
那三厌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道教的规矩。三厌指的是三种肉:大雁、狗肉和乌鱼。这三种肉为什么不让吃?药王孙思邈有一首《孙真人卫生歌》,里面有这么一句:雁有序兮犬有义,黑鲤朝北知臣礼。人无礼义反食之,天地神明俱不喜。
意思是说,大雁飞行有秩序,狗对人有情义,黑鲤(乌鱼)头总是朝北,知道君臣之礼。这里要解释一下:乌鱼据说能够感知地球磁场,休息时头总是朝向北边。而中国的君王讲究“坐北朝南”,臣子自然要坐南朝北。所以说乌鱼有臣子之礼。总之,大雁、狗、乌鱼这三种动物都通晓人类的规矩,所以吃不得。
关于“三厌”还有一种说法,是把乌鱼换成了乌龟,明代一本文人笔记《涌幢小品》里面就持这种说法。这本书的作者叫朱国桢,当过天启年间的内阁首辅,他说大雁有夫妇之伦,因为据说大雁一辈子只有一个配偶。狗有护主之情,这个不用解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这可能是因为乌龟总是背着龟壳匍匐前行,这很像臣子面向君王跪拜的姿态。总之,大雁、狗肉和乌龟,道家不让吃,合称“三厌”。
这里有个问题,猪八戒明明皈依的是佛家,为什么还要遵守道家的“三厌”呢?其实,《西游记》当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全真教“三教合一”的思想,所以五荤三厌这里也给放在一块了。
总结一下,历史上的高僧朱八戒,这个“八戒”是佛教的八条戒律。而猪八戒的“八戒”,却是五荤加上三厌。两者的意思,其实是不一样的。
文/卞恒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