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种新型手机在初、高中学生内流传,此类型手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智能手机,为老旧报废手机改造而来,其外形酷似一张普通饭卡,引发众多家长担忧。
如何管理中小学生的手机是一个令老师和家长深受困扰的问题。鉴于青少年学生自控能力的欠缺,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禁令之下,依然有学生与师长们“斗智斗勇”,想方设法把手机带入校园。“饭卡手机”的出现,无疑给家长和学校带来了新的挑战。
据悉,这种饭卡手机是用遮光膜去覆盖表面,由于它的外形与普通饭卡无异,且只能通过特定镜片才能看到内容,具有极高的隐蔽性。其价格大多在100-200元之间,虽然功能不如最新的智能手机齐全,但可以满足学生们聊天、玩游戏、刷视频等日常需求。价格低廉,携带方便,使用还特别“安全”,自然就成了那些有“需求”学生的最爱。一些尝到“甜头”的孩子或者在课堂上偷偷玩手机,或者回家后沉迷于手机,学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家长们焦虑不已。倘若任其泛滥将后患无穷,绝不可等闲视之。
“饭卡手机”受学生热捧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才能给孩子们构筑一道防护墙。
在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打着“合法合规”的旗号,利用“摸鱼神器”、“不被老师发现”等字眼作为卖点吸引顾客。如此公然引诱孩子们的营销方式,除了有悖公德,是否还涉嫌触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
值得一提的,商家类似的“骚操作”并非第一次。在教育部不准携带手机入校园禁令发布之后,很多电商平台上多款名为“学生藏手机神器”的保温杯、仿真书热卖,商家甚至将“防检查”“防检测”“上课玩手机”等作为卖点向学生兜售。对于兜售此类产品的不良商家,电商平台理应把好关口,相关部门也要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从严治理。
堵不如疏。“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一件普及品,全面融入工作、生活和学习,视之为洪水猛兽,简单地“一禁了之”,显然不现实也不科学。面对“饭卡手机”,严管之外更需善导,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引导,让孩子学会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
此外,破解青少年的手机管理难题,除了上述常规手段之外,也可以考虑是否从技术层面进行突破。针对未成人沉迷网游现象,几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两项建议:一是国家扶持开发未成年人专用手机,以完全控制未成年人的上网时长;二是扶持开发运营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对内容、功能严格监管,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必须且只能使用未成年人专用网络、软件,不能登录其他网络,不能下载其他软件。
如果真的能开发出未成年人专用手机和专用网络,既能满足未成年人正常使用手机和网络的需求,又有利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避免这个群体不理智打赏、被引诱犯罪等,可谓功德无量,值得一试。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