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一部由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制作的日本历史剧引发观众热议,它就是改编自詹姆斯·克拉维尔同名畅销小说的《幕府将军》。电视剧主演阵容包括:真田广之、柯斯莫·贾维斯、泽井杏奈、浅野忠信。日本电影记者猿渡由纪撰文称:“《幕府将军》中即使是特写镜头,也让人感觉是日本人在日本制作的,没有违和感。”在过去,好莱坞制作的东亚剧目经常出现水土不服,《幕府将军》却打破了这一现象,它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能同时得到东亚和美国观众的好评?它又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东西方互看的双重视角
《幕府将军》讲述的是17世纪初的日本历史,考虑到大部分中国观众对此陌生,因此在评论这部剧之前,有必要稍作介绍。17世纪初日本历史的主线,其一是从战国末期进入江户时代,名将德川家康通过关原合战、大阪之战等战役扫除政敌,使得日本由乱世走向统一。其二是日本被卷入大航海时代开辟的全球化格局,又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尽管1616年起,德川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开始限制对外贸易,实行保守外交政策,但在战国末期,日本仍然明显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耶稣会、火炮、葡萄牙商人与黑人奴隶、来自明朝和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与商人等,无不昭示着日本的新局面。即便德川家康为了巩固统治而限制外国人进入,但其本人及智囊团也密切留意着海外动向。
在《幕府将军》中,真田广之饰演的吉井虎长原型就是德川家康。真田广之在本作兼任制片,自称拍这部戏最大的心愿是破除欧美观众对日本的刻板印象。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真田广之透露该剧起用了大量日本人员,他们设计道具、假发和服装,每个部门都有一名来自日本的顾问。而他本人视德川家康为偶像:“因为他结束了战国时期,创造了大约260年的和平时代。这是他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
透过对真田广之的采访,我们能知道剧版与原著存在显著不同:原著是典型的“东方主义视角”,主角约翰宛如文明的布道者,向旧世界带来技术与希望;而剧版采用双重视角——东方与西方互相观看。一边是外国人如何观看日本社会,另一边是日本人如何看待英国水手或葡萄牙神父。原著的东方主义气息由此被冲淡,尽管较真地说,它并未消散,只是被藏得更深,但剧版显然是比原著更讨喜、更符合身份政治与文化多元主义流行的今天。
一个改变日本历史的英国人
水手约翰的原型是英国领航员威廉·亚当斯。他于1600年跟随荷兰商船“慈悲”号抵达日本,一度担任德川家康的外交顾问。该剧第一集的标题“Anjin”源自德川家康为他取的日本名“三浦按针”,意为“三浦的领航员”。游戏《仁王》也取材自他的故事。历史上的他没有过多影响关原合战——最初被关押在大阪城,后被送往江户。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对他掌握的航海学、几何学等知识很感兴趣,把他留在身边。亚当斯也促成了日本与西班牙的外交关系,并于1602年与家康御用商人之女阿雪(お雪)结婚,育有儿子Joseph及女儿Susanna。
此人明显对战事产生影响,尤其是史书记载的大阪“冬之役”。1614年末,德川家康对丰臣家用兵,率军围攻大阪;名将真田信繁则驰援丰臣家。这是一场决定日本历史走向的大战。此役,德川家遭遇了丰臣家及日本浪人的顽强抵抗。为打破僵局,德川家康通过三浦按针向荷兰人和英国人购买铁炮,并利用重炮炮轰天守阁。丰臣家畏惧火炮威力,因此议和,答应拆除大部分防御工事。事后证明,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第二年,德川家康发动“夏之役”,丰臣氏灭亡,德川氏正式统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明朝利用“红夷大炮”抵挡着汹涌的努尔哈赤大军,宁远之战、宁锦之战的胜利,使得明朝一度以为自己可以扭转战局。
《幕府将军》的一大趣味就是对于火炮的呈现。该剧第四集,三浦按针带来的火炮威力得到直观体现:第四集结尾出现了锁链弹,这种武器的主要用途是在海战时射断对方船只的桅杆。此外,该剧也呈现了按针为家康采购的长炮身舰炮——历史上,它在16世纪已经被用于英国人与荷兰人的海战。16世纪初,地中海舰队们军备竞赛,使用了各种铜制的前膛炮。长炮身舰炮的整个炮身是一体的,因此可以发射60磅甚至更重的炮弹,直接打穿敌人船只的木板。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长炮与加农炮的搭配使用,成为海战胜负的关键之一。
按针的故事具体可参考贾尔斯·米尔顿的著作《武士威廉》。尽管他在中国名气不大,但在日本和西方,由于游戏、影视剧的普及,他已然是一个知名人物。东京有专门为他修建的纪念碑;《信长之野望》有以他为原型的角色;黑泽明的御用演员、日本演艺巨星三船敏郎也曾演过一版《幕府将军》。作为日本与西方交流的代表,他在日本已经是一个符号般的存在。
同样值得玩味的是,家康掌权后对耶稣教士采取的残酷做法。《武士威廉》一书记载,耶稣教士在德川家康后期被驱逐,宗教大屠杀在日本上演。对待外国文化,德川家康的态度并不比清朝统治者更温和,他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暗流非常忌惮,尽管德川家康及其子嗣掌权的时期总体和平,但他们也缔造了森严的等级秩序,社会气氛转向阴郁、保守。
女翻译才是该剧题眼
历史学者李永晶在《分身:新日本论》中认为:“认识日本就是认识中国。从东亚世界秩序的角度看,中日两国互为镜像,互为分身。”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观看日本,其实也是在观看中国的另一种可能。
不必将《幕府将军》作为信史看待,主创从未标榜自己百分百还原历史。该剧人名皆为取材自历史人物的虚构名字,剧中人物的头衔和官职也是虚构,领主对应着“大名”,摄政王或评议会对应“五大老”或“五奉行”。此外,该剧夸张化了基督教在日本的影响力,以及火炮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
如果观众想要了解德川家康幕府的历史,由日本放送协会制作的《葵德川三代》会是更好的选择。该剧从关原之战之前说起,讲述了德川家康祖孙三代的命运故事。2016年由NHK制作、堺雅人主演的大河剧《真田丸》则选取了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名将真田信繁的视角,以真田家内部的不同抉择,切入日本从战国末期到江户时代的这段关键转折期。
但相比起前两者,《幕府将军》也有它的过人之处。其一,它引入了耶稣会教士、女翻译和葡萄牙商人这三个重要视角,他们不是日本枭雄们权力斗争的陪衬,而是互为补充,成为描绘17世纪东亚权力场域的不同映射。其二,此剧并非简单的东方主义呈现,譬如该剧通过人物之口,提到当时在不少日本人眼中,西洋人才像是野蛮人。其三,该剧在演员阵容、服装道具、布景和视觉效果上也颇为讲究,无怪乎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对其颇为赞赏。因为即使从游戏的角度,《幕府将军》的叙事推进也非常符合一个玩家的心态。
《幕府将军》改编自一个东方主义色彩浓厚的文本。对我来说,观看它至少有三层趣味:一、创作者在身份政治如此敏感的当下,如何将原著改编得被市场接受?二、从全球史视野出发的日本历史剧,跟大河剧有什么不同?三、十七世纪,当剧中的英格兰水手闯入日本,中国正处于明清易代的时候,也是从那时起,中日两国悄然发生着分野。
《幕府将军》的编剧其实很熟悉日本历史,只不过纪录片不是他的趣味。他是要通过加工后的艺术再创作,呈现具备象征意味的叙事装置:剧中三大主角都是理解日本的不同路径。因此这部剧的最大主角不是他物,正是日本本身。
或许,泽井杏奈饰演的Mariko夫人才是便于我们真正理解这部剧的钥匙。她的中译名是户田真理子,原型当为细川玉子。此人是明智光秀女,细川忠兴妻,信仰天主教,父亲曾反叛织田信长。在剧中,她精通英语,武士父亲却成了声名狼藉的叛徒。吉井虎长招募她,要她为父亲复仇。而她同时担任按针的翻译,满是好奇地打量着这个蓝眼睛的外国人。她与按针发生肉体关系,介于知己和情人之间。女翻译、复仇者、捉摸不透的立场,户田真理子是一个符号型人物——隐喻的恰恰是转型时期的日本。
如果说,德川家康象征着军事上的日本、三浦按针象征着被外国文明影响的日本,那么真理子暗含着日本更隐秘的欲望——它也是日本所不容忽视的某种“社会性格”。与其说《幕府将军》是一出东方主义传奇,毋宁说它恰恰是西化后的日本人对自我历史的重新审视。
与其从高雅的角度谈论《幕府将军》,不如直接指出它的俗气与欲望。此种欲望的叠加在真理子的脸上尤为明显。镜头多次对准她的脸,那是一张野心勃勃,又竭力隐忍,看似迎合着执棋者,自己又跃跃欲试渴望摆脱棋子命运的生动的面庞。这张面庞,恰是近代日本的写照。由“尊唐”到推崇自我,再到黑船事件后亲近西方,日本成为亚洲边缘上不甘趋于人后的欧洲的灵魂。日本并不耻辱于担任模仿者,日本人善于学习征服他们的文明的优点,并最终转为自己的长处。它信奉忠诚的武士道精神,又对暂时凌驾于它的国度具有取而代之的欲望;它吸纳欧洲语言和制度,又眷恋地遗留着东亚的底色。真理子的脸,就是日本这一符号的浓缩。真理子与按针的互动,何尝不是主创眼中日本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因此,真理子绝不只是臣服者那么简单,《幕府将军》要拍的,也不仅仅是东方主义而已,它是在正视日本的野心;它想要呈现,日本这一只欧亚混血的野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文|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