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微短剧精准“围猎”老年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2 07:20

“最近我无意间发现家中老人手机里有大量支付记录,少则几元,多则二三十元,近1个月来,老人在同一家商户的付费总额竟达644.8元。后来我才知道,大部分都是老人看微短剧扣的费。”近日,北京市民小江反映,一些微短剧设置自动解锁下一集,然后自动扣费,老人也不知道扣了这么多钱。(4月1日《工人日报》)

在信息爆炸时代,善于抓住“碎片化”时间的微短剧,异军突起成为“新风口”。老年人时间较为充裕,剧情紧凑而且不断反转的短视频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但由于老年消费者对网络不熟悉,部分微短剧借助算法对这一群体进行精准“围猎”,一些老年人由此陷入付费陷阱。

比如,一些小程序的充值页面上,会自动勾选“默认开启自动解锁下一集”选项,且能够自动扣款。很多老年人常常会忽略这一选项,甚至可能根本无法看清付费按钮下方的补充解释文字。因此,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诱导后,很难注意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的选项。

每次9.9元、39.9元之类数额较小的订单,等到用户或者家人发现时,往往已经积累到较大的数额,动辄会花费几百元到几千元。据媒体报道,成都一位老人最近半年保持着每个月6000元的微短剧付费频率,累计充值金额竟高达4万元。微短剧的付费,简直成了“无底洞”。

一些微短剧的付费套路,已经涉嫌违反价格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收费首先要明码标价,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不能使消费者产生误认,或者是故意误导消费者。一些微短剧在明码标价方面,并没有做到足够清晰明确,尤其是商家将“自动续费”设置成系统默认选项,限制了消费者选择,即便有提示字体也很小,老年人稍不注意就会忽略,直接掉进付费陷阱。

由于“被续费”的数额一般不是很高,且用户投诉时往往会因为申诉手续繁琐等原因,鲜有人较真。一些App、会员套餐正是瞅准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大玩“自动续费”套路。此前,媒体曾报道过一个极端案例:南宁陈先生在电视上开通了15元包月的VIP影视会员,开通时他没留意到该套餐有“自动续费”提示,莫名其妙多扣了一笔钱后经查询才发现,订单信息显示连续包月有效期竟然持续到2099年12月31日。

消费者要敢于挺身而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管部门更应该主动出击,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备受诟病的自动续费问题,近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作出明确规范,规定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对于不能遵守规定的经营者,将进行相应处罚。严格落实“显著提醒”规定,有助于消弭付费陷阱。

据统计,2023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超过10亿,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微短剧发展风生水起,但绝不能将商业模式建立在消费陷阱基础上。平台经营者应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包括对微短剧的消费设置相关提醒,劝导消费者谨慎付费,同时要畅通申诉渠道,维护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锐评丨精准“收割”中老年人?微短剧投流,岂能投递“精神鸦片”
​北京晚报 2024-12-22
“霸总短剧”洗脑银发族 荒诞剧情为何让老年人“上头”?
总台中国之声 2024-12-17
如何避免父母沉迷短剧,成了年轻人的热门话题 | 年轻人的烦恼(1)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疯癫的中老年题材短剧将熄火了?多部内容夸张中老年短剧下架
扬子晚报 2024-11-08
微短剧“围猎”银发群体?媒体:探索“适老化”防沉迷模式
工人日报 2024-10-23
“父亲刷短剧刷爆了他的银行卡” 记者调查短剧“围猎”银发群体现象
法治日报 2024-10-21
短剧围猎银发族:有人刷爆银行卡,有人手机被设成青少年模式
法治日报 2024-10-21
上瘾但低质 吸睛但“吞金” 质优但侵权 微短剧流量很大隐忧不小
新华社 2024-0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