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由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牵头,北京市航空和铁路建设协调工作办公室、河北省北京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大兴)管理委员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管理委员会、北京海关、首都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航城控股有限公司、河北临空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共同参与编制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白皮书(2014-2023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正式对外发布。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白皮书》包括前言、正文、附录三部分,其中正文从六个方面充分展现大兴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建设投运的历史过程,全面梳理十年来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成效。
今年预计旅客量将超过4500万人次 连续三年获评“最佳机场奖”
《白皮书》显示,大兴机场作为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正在不断释放新动能。发布会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主任张华介绍,自2019年9月投运至2023年底,大兴机场累计完成航班起降约7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93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约64万吨。连续三年获得国际机场理事会(ACI)最佳机场奖;航班整体靠桥率达88%以上,在国内13个国际枢纽机场中排名第一。首都机场集团大兴机场党委委员、财务总监赵建华表示,投运以来,大兴机场业务量稳步增长。2023年,大兴机场业务量迅速增长,全年保障旅客3941万人次,正式进入三千万级机场行列。2024年,预计旅客量将超过4500万人次。
不仅如此,《白皮书》中明确,临空经济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承载区”效应已加快凸显。“双自贸”开放优势不断增强。累计形成北京市“两区”建设创新实践案例、河北省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23项,形成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2项。
加速构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 产业载体达300万平方米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白皮书》了解到,临空经济区“国家航空科技创新引领区”正在加速构建。据了解,临空特色产业加快培育,重点发展航空物流、航空科创、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四大产业。截至2023年底,累计注册企业9932家,引进重点产业项目152个,建成投产投运的重大产业项目30余个。
出台150条支持重点产业的细化政策;设立4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落地北京市首个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构建“新国门”人才、“兴廊计划”等人才引进支持体系;与国开行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设立170亿元产业类基金……发布会上,张华表示,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不仅要素支撑逐步完善,承接能力不断增强。“已建在建产业载体达300万平方米,两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张华表示,临空经济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初显成效,截至2023年底,廊坊片区落地21个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65亿元。
会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联合管委会副主任、大兴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满群杰表示,目前,临空产业初具规模。推动“二四六”产业空间载体建设,已建成3个载体,在建5个产业载体。截至目前,累计注册外资企业170家。上线北京市首个数据安全与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全国首例数据合规出境案例。京津冀地区首个上线的“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为50多家企业提供核查服务,核查金额达20亿美元。全面承接196项市、区两级行政权力,成为北京市首个综合性信用评价管理先导园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纵向推进 港区融合高质量建设航空新城
《白皮书》特别提到了,临空经济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正向纵深推进。发布会上,张华表示,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探索,目前逐步建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京冀联合工作领导小组+联合管理委员会+大兴、廊坊两片区管委会、平台公司”的“1+1+2”管理体制。大兴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成立大兴机场党建联建联席委员会,包含成员单位48家;成立临空经济区协同发展委员会,探索港区城协同发展合作示范机制,包含成员单位37家。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片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宁表示,目前北京河北两地政策同标互认实现突破。其中,推动京冀政务服务“自贸通办”窗口上线,近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在廊坊片区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实现自贸试验区范围内食品生产许可、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等5批次203个事项在京津冀三地“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建成首个政务“晓屋”,15省35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一屋通办”。
此外,《白皮书》显示,临空经济区加快港区融合,一座高品质航空新城正拔地而起。据悉,已完成各专业管网建设1277公里,建成综合管廊41公里。建成及在建道路里程达330公里,6条跨省主要道路实现联通。数智城市运营中心投入运营,成功打造智慧政务、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应急调度等一批应用场景。此外,已建在建安置房约1200万平方米,现有中小学、幼儿园17所。已建在建二级以上医院3所,建成区域级综合体育馆,新建社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100%。完成生态绿地建设、平原生态林建设工程1.6万亩,河道治理55公里,公园绿地4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新建绿色建筑占比100%,高星级绿色建筑面积达630万平方米。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蒲长廷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