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评价“指挥棒” 激活教育新生态
科技日报 2024-02-28 07:11

近日,山东省委办公厅、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该措施从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等6个方面提出25条实际举措。其中,深化招考改革、扭转“唯学历”用人导向等措施让人尤其印象深刻。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因此,教育评价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点。

各地教评改革逐渐成势

教育评价改革不是新鲜话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已建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建军表示,随着高等教育评价实践中出现功利主义、科学主义、管理主义等问题,人们对“五唯”评价进行越来越多的反思。尤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对其评价的改进和完善任重而道远。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并对“破五唯”、实施“四个评价”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

“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从根本上激发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自此之后,教育评价改革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

2021年11月,四川省印发《关于公布教育评价改革试验区和试点高校的通知》;2021年12月,《江苏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浙江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发布;2022年5月,河南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到了2023年底,《若干措施》的出台成为各地教评改革浪潮中的最新举措。

3年来,中央和地方打出“组合拳”,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一场破“五唯”的教育评价改革“硬仗”全面打响。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评价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难点在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孟照海列举五大难题:对学生评价方面,怎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创新素养发展;对教师评价方面,怎样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潜心育人;对学校评价方面,怎样的评价可以提升学习体验和社会贡献;对政府评价方面,怎样的评价可以提升政府的“元治理”能力;对用人评价方面,怎样的评价可以促进人岗相适?

“教育评价改革涉及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教育系统内部主体,以及政府和社会两个外部主体。相对而言,推动系统内部改革比较容易,而推动系统外部改革难度较大。”孟照海认为,教育评价具有高度社会敏感性、高度依赖社会环境等特点,因而每项改革都可能会引起相关利益主体的极大关注。

随着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撬动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支点,为破解长期存在的评价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过程性学习数据,全面展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内在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精细的“数字画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模拟仿真测验、虚拟任务场景、协作学习环境等,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破除唯分数的顽瘴痼疾;利用大规模的课堂观察技术,对教师提问类型、学生回答方式等课堂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新技术下教师角色的转型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认为:“数字技术正在触发一场教育评价的深刻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现状,使评价重点从‘容易测量的技能’扩展到‘难以测量的素养’,更加关注‘软素养’、高级认知技能和非认知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评价成为改革方向

在每年全国两会上,教育评价都会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比如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多年来一直在呼吁通过教育评价改革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教育的本源,回归教育理性和教育规律。

在全国政协常委、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和平看来,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围绕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坚持破立结合。他的观点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概括异曲同工。孙晓筠表示:“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世界性、历史性、实践性难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做到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并举、任务协同推进。”

记者梳理发现,从中央总体方案到各省区市方案,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改革学生评价、改革用人评价成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多元评价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

如何进一步构建多元、科学的评价体系,一直是专家们关注的重点。他们的共识是改进结果评价,破除的是单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硬性指标”的简单做法,而非完全摒弃五类硬性指标,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挖掘硬性指标之外的“软指标”。

比如《若干措施》提出,完善学校评价体系,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推行“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创新性指标”评价模式,基础性指标突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治校和规范办学,发展性指标突出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创新性指标突出改革创新、特色亮点。

此外,该措施还要求,重点评价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操守、从业行为和科研诚信,突出全环境立德树人成效评价;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差异发展,不断健全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做法。

“总体而言,深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不仅要聚焦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政府评价和用人评价五大领域,还要构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支撑体系,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教育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工具研发以及新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孟照海说。

文/王延斌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人才评价改革未来如何部署?教育部回应
光明日报 2024-02-19
用好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根“指挥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4
北青快评|增减之间用好中考“指挥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27
助推“双减”真落地 成都武侯区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
中国新闻网 2023-03-11
特殊教育有了办学质量评价“指挥棒”
新华社 2022-11-09
反套路、反刷题、接地气——“双减”后首次中考,“指挥棒”导向何方
光明日报 2022-07-05
落实“双减”要用好评价指挥棒
中国教育报 2022-02-11
江苏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不得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师生
中国教育报 2022-01-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