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分子影像与医学诊疗探针创新平台(以下简称探针平台)启动仪式在怀柔科学城举行。该项目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二期建设内容,也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立项建设的“十四五”北京市交叉研究平台项目(第三批)。项目计划2026年6月验收投入运行。
该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研究员、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杨志介绍,分子影像技术可以从分子-细胞-组织水平实时、在体解码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实现对疾病“所见即所得”的可视化精准诊断和诊疗一体化,已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治疗方面也展示出巨大的价值,正迅速发展为癌症、心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诊治的突破性手段。分子探针是具有特定生物靶向性质的示踪标记物,是分子成像的先决条件和核心技术,也是大多数生物医学影像设备发挥功能的前提。因此,分子探针的研发和制备就成为生物医学成像平台的重要支撑条件,国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均设有专门的分子探针平台。
该项目通过与成像设施相关模块的交叉融合和交互赋能,一方面推动不同原型技术的全流程开发验证,实现覆盖宏观、介观、微观的全生物体尺度成像模态融合;另一方面推进成像设施的全功能运行和高品质技术转化,补齐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大科学装置的功能短板和最后一块拼图。
据悉,项目已被列为北京市政府重点工程和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项目,于2023年12月15日获北京市发改委批复立项,位于怀柔科学城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东侧,占地21.15亩,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总投资约6.3亿元,由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北京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共建单位,北京市两家医药创新企业昭衍新药、先通医药作为参建单位,计划2026年6月验收投入运行。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活体化学与探针技术、生物影像探针、多模态影像探针、医学诊疗探针4个实验子平台和1个公共服务子平台。其中,活体化学与探针技术实验子平台主要开展基于活体化学的探针新机制和新方法探索,为其他实验子平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生物影像探针、多模态影像探针和医学诊疗探针实验子平台分别开发不同技术路线的原创性分子探针,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源头活水;公共服务子平台主要开展探针评价、安全性评估、中试和药物申报服务,从原始创新中识别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新探针,两家医药企业参与运行。各子平台相互支撑、环环相扣,保障成像设施运行、联动怀密医学中心、依托北京大学有关院系和各附属医院,形成基础理论探索、原创探针开发、药物分析评价、药物申报、新药临床试验和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
未来,探针平台将与成像设施统筹开放共享,提供市场化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就是要做生物和医学成像。一期将在今年10月完成国家的验收,侧重装备算法。二期将在2026年6月能够完成验收,侧重探针技术。一期和二期合成一个整体实现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的世界领先。”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首席科学家程和平介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谦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