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联赛第二阶段结束还差一轮比赛,但北控男篮在2月2日晚已经创造了球队历史:第一次击败辽宁队,并将队史最长连胜纪录延续到了8场!
这个赛季,北控男篮做到了很多进入联盟以来一直没能做到的事情。赛季初他们就打出了一波客场四连胜。接下来球队终于迈过了艰难的一道坎,达成六连胜,将以往八次冲击五连胜均告失败的遗憾抹去。再往后就是这一次史无前例的八连胜,其中不乏客场击败广厦的经典之战,更是以114比106改写了不胜辽宁队的尴尬纪录,将连负对手23场的阴霾一扫而空。至此,北控的CBA联赛对阵史上,已经没有无法战胜的对手。
北控男篮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其实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显现出了可以击败顶尖强队的潜质。第二阶段初始,主场面对辽宁队的时候,终场前2分钟北控还领先对手8分,但在最后时刻让旧将、辽宁队小外援弗格连续得分,很遗憾地输掉了比赛。面对十一冠王广东队的时候也是如此,领先到最后1秒钟被其外援沃特斯绝杀,主帅闵鹿蕾点评队员们的表现时说了“不敢赢”三个字,这精准概括了当时队员们的心态,打强队的比赛面对即将到手的胜利时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动作变形细节做得不到位,愣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但仅仅经过两个月的历练,北控男篮的队员们在心态上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绝不仅仅表现在技战术层面。这其中,主客场两胜广厦,客场击败以远投见长的苦手球队山西,双杀几个赛季以来的季后赛直接竞争对手广州,两次击败上海,包括打破了逢辽不胜,更不用说三胜天津、轻松击败宁波、四川,一句话来形容,面对该拿下的、排名低于自己的球队能够拿下,打强敌时要么爆冷,要么与对手打得势均力敌,从未出现过以往赛季中那种时不时崩盘的现象。
可以说,北控这个赛季挑选的三名外援都选对了,虽然不见得是联赛最顶尖的,却是适合球队的外援。费尔德的特点在于自己能单打进攻的时候还可以很好地串联全队,他场均助攻超过10个位列联盟第一;里勒出色的个人能力和时不时的爆发对于球队的帮助也很大,击败辽宁队的比赛中更是得到了赛季个人最高的47分;桑普森踏实认真,需要他的时候真能顶得上去。
国内球员也是个个争先,张帆从未停止过进步,这个赛季越投越稳,每每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军心;邹雨宸成功减重,成为了内线顶梁柱,他和张帆两人都创造了来到北控以后的单场最高分纪录;廖三宁的突破更加犀利,过去不擅长的3分球命中率也提高了不少,并入围了国家集训队大名单;陈国豪的菜鸟赛季屡屡制造惊喜,不惜体力肆意挥洒着年轻人的朝气;36岁的老将刘晓宇在组织进攻和盯防限制对手主要外援上兢兢业业,总是能圆满完成闵鹿蕾交付的重任;新援孟子凯、金鑫即插即用,他们的表现也对得起球队的信任和培养。
当然,北控球员的这些进步,也应该感谢闵鹿蕾的知人善任。如果与前任教练马布里相比较球迷们会发现,60岁的闵鹿蕾对球队的投入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老马在训练时通常把战术和训练方案布置下去就放手给助教和球员,队员们的生活方面也不会经常过问,指挥比赛的特点是“到点儿就换人”。而闵鹿蕾为了带好球队,他把家都搬到了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训练基地附近。训练时抓得严谨,生活上对队员关心照顾,针对球员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训练方案,比如帮助邹雨宸完成减重15公斤的任务,这才有了队内第一中锋本赛季的焕然一新。
比赛的临场指挥方面闵鹿蕾经验也更加丰富,他很少按部就班地换人,谁的状态好谁就多打一会儿,这样的指挥非常简洁明了见效果。像陈国豪在职业生涯首战对阵青岛队时被换上场后就没下来过,一举创造了两双+5盖帽的首秀神迹,闵鹿蕾点评道,“他这个年龄,正是当打之年,完全没有问题。”
在击败卫冕冠军辽宁队之后,闵鹿蕾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他感慨道,“从去年6月开始,我和大家一直在一起,经历了很多。这些孩子们太令我感动了,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这一切。”其实,闵鹿蕾是最了解这些队员们的,他说,“我们从不敢赢强队到可以和他们打得势均力敌,到敢于一较高下,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是他们练得很苦,每个人都掌握了更多的攻防技巧。拿张帆来说,可能以前只是擅长远投,但现在他还能够突破,还能够控球,多了很多进攻手段。从精神层面来说,大家通过每一战的积累变得更加成熟,心理上不再畏惧任何对手。我们经历过赛季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连接时期的连败,大家都没有气馁,总是在互相帮助和鼓励。老队员比如刘晓宇可以用自己付出的不懈努力去带动大家,年轻队员听从指挥不惜力。外援出现了情况比如费尔德有时在情绪上容易有波动,我就去和他谈心甚至摊牌,让他稳定情绪挖掘出潜力。”
年轻的探花秀林彦廷总结得也很到位,“我觉得我们球队特别团结,我能来到这支球队非常幸运和开心。我们能够在缺少一半主力的情况下击败强敌,源于所有的队员都能倾其所有全力以赴,大家都很顽强,从不放弃。”
北京篮球的老对手、广东宏远队主帅杜锋的评价同样有说服力:“‘领导’带队就是不一样,闵鹿蕾这个赛季给北控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北控男篮还能制造什么惊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艾林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