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24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日前正式公布。今年的34件民生实事既有市民关注的增学位、装电梯、辟车位等“老”话题,也有扩大儿科诊疗服务范围、治理城市家具、开通轨道交通线路等“新”任务。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不单单是对今年重要民生实事的定调,更是北京遵循规律,确保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可持续运行的治理理念。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对北京这座超大城市而言,每天面临的民生问题纷繁复杂。“幼有所育”需要深入挖潜,合理布局,多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支持各方增加幼教供给;“学有所教”需要加强中小学优质资源建设和师资培养;“劳有所得”需要抓好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新业态劳动者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病有所医”需要提高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老有所养”需要办好家庭养老、临时托养、养老机构“三张床”;“住有所居”需要加强保障房供给,优化选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弱有所扶”需要加大对低收入户和特困家庭的扶助力度……无论是满足群众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需求,还是回应市民公正性、安全性期待,都需要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刀刃”上。
梳理今年的重要民生实事清单,我们会发现,在切实解决突出民生问题这条主线之下,社会关切的“老”话题在压茬推动解决,市民期盼的“新”需求已经提上任务清单。随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断提高,无论是“老”话题,还是“新”任务,全力以赴、尽力而为是超大城市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思路,而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则彰显出首善之区保持恒心耐心的科学态度。
许多民生需求,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这其中,既有城市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老困扰,也有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引发的新期待;既有城市更新进程中遇到的新挑战,也有提高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道路上碰到的新考验。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寄希望于一夜之间化解于无形,还是久久为功,啃下民生问题中的“硬骨头”,不仅取决于一座城市的实力,更取决于城市治理者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性态度。
《关于北京市202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4年预算的报告》显示,2023年,面对抗击洪涝灾害、稳住经济、保障安全等多重任务,全市财政收入量质齐升,全年完成6181.1亿元,增长8.2%。展望2024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6490.2亿元,增长5%,与经济增长目标同步,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八成以上并将进一步提高,持续增进改善民生福祉。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用于民生的钱更多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解决大家急难愁盼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脱离当前市情提出过高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寅吃卯粮,不能贪多嚼不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对一些民生关切而言,背后的复杂性也不允许我们“一口吃个胖子”。比如解决交通拥堵,就需要既考虑城市发展和交通融合不够的情况,又要考虑轨道交通网络站点周边职住聚集程度不高,立体空间综合开发不足,出入口与周边建筑连通性差,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发挥不充分,集约化出行比例降低的问题。因此,历年的民生重要实事,都分别针对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逐步推进解决。今年则将促进公交线路与轨道交通等多网融合、打通重点站区周边“断头路”等作为重点攻坚目标,展现了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的统筹谋划。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锲而不舍向前走,人们的生活必将“芝麻开花节节高”。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