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谦
我是一个书店人,毕业之后就一直在书店工作,算来已经是第15 个年头了。说起来,也是经历过书店开店就赚钱的时光。
彼时我负责的PAGEONE 三里屯店,一年销售2000 万以上。每年跟随老板去法兰克福采购外版图书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个行业真的太美好了,身体和灵魂都在路上。
那时,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电商打折售书成了普遍现象,出版社的编辑们开始自产自销,而书店原价卖书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当图书销售的合理利润被强行剥夺,大多数的书店都不得不变成了有书的咖啡馆。那么,我们究竟需要的是书店还是星巴克?
此时,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时,我正身处西红门鸿坤广场的星巴克内。店内近百个座位,空余的并不多了。
这些日子,因为筹备新项目,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一直在此办公,早上不到9 点就来,晚上9 点才离开,6 个人点6 杯咖啡。
不仅如此,因为嗓子最近一直刺痛,我还不断地去前台要热水泡罗汉果喝。但,我们没有一次被摆脸色。
有时,我们太累了,连吃饭都不想换地,于是午餐和晚餐就都在这里解决。算下来,在这里办公一天,我们占用3 张桌子,6 个座位,平均一天的消费是200—500 元之间。取个平均值,客单价是50 元。这里有100 个座位,如果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那这里一天的收入是5000 元。但,其实翻台率是远远大于1 的,而且很多人买周边和会员卡。如此算下来,这家地处北京南四环外位置并不算太好的星巴克,日销售额应该在2 万元左右,面积300 平方米,大概六七个员工,是一家盈利的店。
那么,我们开书店的人,为什么不在书店办公呢?
首先,距我们项目最近的书店在两公里之外,是一家购物中心里的书店,开门时间是早上10 点,而我们9 点之前就要开始办公了。
第二,在书店里长期盘踞,会有负罪感。通常书店的餐饮区都很小,座位有限,我们占用了,其他流动的顾客就没有位置了。
第三,书店里只有饮品,没有简餐。
第四,书店太安静了,不敢说话。我们办公难免要接打电话,讨论问题。在书店,很多时候是不被允许的。
第五,书店点单不方便,在星巴克可以用“啡快”下单,既可以积分,又不用和前台打交道,饮品做好去取就可以。非常适合在极度疲惫下不愿多说一句话的我。
在星巴克久了,我一直在思考,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书店了吗?要知道,我正在带团队筹备新书店啊!
怎么办?
首先,新书店要有大量的座位,仅供阅读的座位、可以办公的座位、可以聊天的座位等。(是的,我们的新书店也是300 平方米,如果把所有能坐人的地方都算上,大概能坐下50 个人)
其次,提供不离开座位也能点单的小程序,让消费者想静静就静静。增加三明治、面包等可以吃饱的简易食品。
第三,凡点单入座的客人,待多久也不给脸色。
第四,动静分离。阅读区要求安静,咖啡区欢迎大家来办公。
第五,设置萌娃专用场地,再闹腾也不怕。电视、画板墙、玩具、绘本等,一应俱全,统统安排。
第六,图书选品,除了满足大众的经典著作和畅销图书,更多地选择和实体书店关系紧密的新兴独立出版品牌,凸显重点,并提供广告位。同时置换更加优惠的供货条件,让利给读者。尽量使读者在书店买书和在电商买书没有价格差异。
第七,与出版品牌深度合作。在店内设置电子购书屏,宣传新书、好书,提供一键下单服务。书店不采购图书,也能实现分销。
第八,引入线上服务。小书店没有能力自己开发线上的各种服务,所以我选择了十点读书(因为十点有自己的书店,更懂书店人的痛点)。负责和我对接的俞正辉老师非常支持我的想法,我们在店内设置十点听书专区,设置配套试听设备和引导试听卡片。
在筹备新书店的这段时间,我住在南城的一家园区酒店,散步时看到窗台上有一个盒子印着“把店开进消费者的手机里”。
不用多说,星巴克很早就有了自己的APP。可是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书店没有实力开发自己的APP,做得好一点的有微信公众号和微商城。而消费者不会专程去一家书店的微商城里去买书。
诚然,就经济实力而论,一家个人或民营资本开的小书店,无法和星巴克这样的跨国企业比肩。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已有的资源,让消费者有可能也在自己的手机里看到书店呢?
譬如:
可不可以重点关注能盈利的书:特价书、绝版书、特版书、小众书……找到这些和电商有差异化的图书产品,让读书人愿意常常打开手机看一看,并在店里淘到心仪的好书。
能不能采用和消费者手机互动的点单方式,在连接Wi-Fi 的时候,设置关注微信公众号的页面,打开微商城时推送一些特色图书。
考虑会员积分或联合其他品牌的方式,增加消费者的黏性。
建立社群,融入读者生活中的社群。每个书店都有自己所在的社区,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不仅邀请大家进群,书店员工更要主动和读者交朋友,融入读者生活中的社群里,让书店品牌时刻出现在读者的手机里。
我们的新书店,相邻500 米是星巴克,对面是麦当劳,但我们是书店,有咖啡更有好书。而星巴克和麦当劳,没有书。
我想,也许,你需要的只是一家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