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长辈都有“宁可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观念,觉得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但是,这未必是给孩子、给家人最好的爱。我想用病例故事来说明什么是理性的爱。
第一个病例,发生在十多年前,当时我还在急诊轮转。那天,我接诊了一名心跳骤停的中年男子。那是在一场大雪之后,急救车呼啸着把他送到医院。急救人员在车上持续对他进行按压,做了气管插管,但心跳还是没有恢复。送到医院后,我持续抢救,按压时我闻到了一股股呛鼻的烟油味儿——中老年男性,又是重度烟民,意味着患者极有可能是在院外发生了急性、大面积的心肌梗死,这种病例抢救起来非常困难。
连续抢救几十分钟后,患者仍然没有生命体征,我最终没能创造奇迹。一个月后,我又遇到了当天送这个病人来医院的民警,他向我讲了更多的情况。原来,患者是带着孩子来北京看精神疾病的,正在找旅馆时猝死了。民警把孩子送到医院后,医生要检查孩子的随身物品,从孩子紧紧抱着的包里翻出了六万块钱。民警说,给他们老家打电话了,村里人说这些钱是这位父亲一辈子的积蓄,他确实有心脏病,舍不得给自己花一分钱,全留给了孩子。
可能会有人说,如果这位父亲能够戒烟,或是能用六万元中的哪怕是一小部分给自己看看病,或许都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但是,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位父亲的处境,无论是认知的局限也好,还是现实的困顿也罢,逝者已逝,他的做法到底值不值,我们不便做价值评判。我们能从这位父亲身上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他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这是通过这个病例我更想探讨的问题。
长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天性之爱,而天性的爱并不总是理性的。父母愿意为了孩子做任何事情,甚至可以不顾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这种爱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牺牲和悲剧。所以,爱要理性,没有爱的理性是冷漠,没有理性的爱是滥情。这句话虽然有点冷,但很务实。
作为一名天天在临床救治生命的ICU医生,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病例,见证过各种各样的爱之后,我认为理性的爱应该包括三点:先救自己、拥抱时间、不放弃希望。
首先是先救自己。先救自己不是说父母应该忽视孩子的需要和安全,而是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智;先救自己不是自私,而是更务实的爱。对自己好点,只有自己健康和安全了,自己有能力了,才能更长久地照顾孩子,给孩子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
其次是拥抱时间。当我们遇到一时还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我们很容易被爱的名义裹挟,不理性、无原则、盲目牺牲。而事实上,先争取活下来,把困难交给时间,用时间去对抗困顿,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在临床医学上,很多疾病的治疗随着时间发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冠心病、结核病,甚至某些类型的癌症……现在治不好的疾病,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会出现新的解决方案。有时间,我们才有希望。
再次是不放弃希望。每个人命运的灯塔都不会长明,在看不清前路的时候,我们就选择相信希望。当患者命悬一线、危机重重,家属对患者怀抱希望、不放弃治疗的结果,可能就是患者的康复。
我救治过一个8岁的溺水男孩。他溺水后心跳骤停,人们在泳池边给他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孩子心跳回来了,也有了微弱的血压,但陷入了深昏迷。他住进了ICU,我给他气管切开,用上了呼吸机,用着升压药,还用抗生素治疗他的肺部感染,给他胃肠营养。孩子的妈妈每天都来探视,每天对着孩子的耳边轻轻地喊着:“儿啊,你睁睁眼,你睁睁眼。”半年过去了,孩子一点醒来的迹象也没有,还感染了耐药的细菌。很多亲朋好友都劝孩子的妈妈:算了吧,别让孩子受罪了,放手吧。可她说:如果我放手了,我儿子就一点希望都没了。
有一天晚上,她又在孩子耳边喊着:“儿啊,你睁睁眼。”突然,孩子的眼睛动了一下。她怀疑自己看错了,赶紧又对着孩子的耳边大喊:“儿啊,你睁睁眼,你可怜可怜你妈!”这个孩子突然就睁开了眼。到现在18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希望渺茫的孩子或许已经工作了,又或者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了吧。
这个病例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力量。当然,希望并不是一种感性的口号。当年这个孩子溺水心跳骤停时,人们的按压应该是有效的,让他的大脑没有缺氧太久。同时,还有医生护士为他提供生命支持,创造了醒来的可能。但更重要的是不放手,不放弃希望。孩子的母亲没有放弃微弱的希望,最终创造了奇迹。有人说:“希望就像太阳,如果你只在看见的时候才相信,你就无法度过漫漫长夜。”而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希望有时遥不可及,但我们不放手,或许就近在咫尺。
这两个病例的故事,都收录在我的新书《命悬一线,我不放手》中。先救自己、拥抱时间、不放弃希望,希望这三点可以帮助每个家长,将天性的爱与理性更好地结合,做出更好的选择。
文/薄世宁(北医三院ICU副主任医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