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清朝对宗室皇亲,为何没采用明朝“封藩制”,而是“封而不藩”
历史学堂君 2024-01-23 18:00

作者:王金百

编辑:莉莉丝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建立之初,很多政体制度都是沿用或效仿大明王朝制度而为之。但是有一个制度大清王朝却与大明王朝截然不同,就是宗室藩王制度。

大清王朝针对宗室皇亲没有采用大明王朝的“封藩制”,而是采用“封而不藩”的制度,这又是为何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大清王朝前期,宗室皇亲与朝政权力之关系。

中国封建王朝宗室皇亲绝对是一个特殊阶层,特殊群体,大清王朝亦是如此。这些人出身高贵,因此而享有特殊权益和拥有特殊权力,然而这些人又往往因其身份特殊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甚至是成为被打压和被排挤的主要对象,所以这一群体的问题不可谓不复杂。

笔者根据大清王朝发展轨迹以及宗室皇亲在王朝扮演角色的不同,简单将其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所谓前期,是从努尔哈赤建立汗国至雍正皇帝执政结束这一时期,如此划分的理由是,这一时期大清王朝宗室皇亲,在朝廷拥有相当权力,是名副其实的当权派,乃国家管理的中流砥柱,也是强势期。

等到乾隆皇帝执政之后,极大限制宗室权力,宗室皇亲基本上淡出朝政管理,远离政治中心,这一时期延续至道光皇帝执政时期,我将这一时期定义为中期,也是落寞期。

咸丰皇帝执政直到大清王朝灭亡,宗室又再次重掌权力,这一时期为后期,也是回光返照期。

上图_满洲八旗

如前所述,我们重点研究这前期。这一时期简言之,大清王朝宗室很有权力。主要原因就是大清王朝之建立并最终夺取政权,离不开家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属于典型的家族打拼共同创业。

众所周知,大清王朝以“八旗制度”而闻名,这种“旗制”实际上是化整为零的军民一体组织,也就是说它们既是作战部队单元,也是从事生产单元。而这一制度也是经过发展而逐步形成,从早期的“四旗”发展至“八旗”,再由原“八旗”逐步发展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而每一“旗”都有一旗主(首领)。

在这一时期,旗主通常是由宗室担任。尤其是在早在努尔哈赤执政时期,各旗旗主均称贝勒,对本旗大小事务有直接管理裁定权力,只需向努尔哈赤汇报即可,因而权力很大。当然,“八旗”之间并非完全平均与相等,根据各旗旗主的出身以及旗内成员分工与战功等高低不同,这些旗主贝勒之间身份也有高低。

在努尔哈赤执政后期,在其之下掌管汗国军政大权主要有四人,即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史称“四大贝勒”。然而封建政权集权制是其必然结果,因此在四大贝勒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也就是说,后金汗国时期,宗室在掌管权力之同时,也是存在内部分裂的不稳定因素,更是后金汗国内部主要矛盾之一。而且这一矛盾在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立刻引发危机。

努尔哈赤病逝之后,并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可以说汗位悬空之时,就是动荡时期。理论上讲,四大贝勒都存在承袭汗位的可能,但是最终还是智勇双全的皇太极更加懂得政治运作,更加深得人心,因此最后脱颖而出成为第二代后金大汗。

虽说,皇太极为大汗,但是权力并非由其尽在掌握,在其上位伊始,后金汗国还是四大贝勒共同主政之局面。随着皇太极权力巩固,先后罪之阿敏与莽古尔泰,最后打压代善而完成独自主政。尽管,主政是一个人了,但是各旗主贝勒依然拥有相当权力,因为此时依旧是创业时期,还是要依靠各位宗室成员栉风沐雨完成伟业。

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元称帝,建立大清,初封六大和硕亲王,由代善领衔,分别掌管国家权政。由此可知,大清王朝建立初期,还是以宗室皇亲为管理朝政核心班底,宗室依旧掌握大权。

上图_清太宗皇太极腰刀

在皇太极改元建朝八年后,不幸暴病驾崩。同样,皇太极生前也没有指定接班人,之所以没有指定接班人原因很多,其中为了平衡宗室之间势力均衡绝对是原因之一。

此时皇储悬虚,宗室之间又有一番较量。过程复杂,非本文重点,不做阐述。最终,以接班热门人物多尔衮之让步,退而求其次地推举皇太极第九子福临承袭皇位,他本人及郑亲王济尔哈朗以亲王摄政为条件,化解此次政权危机。

之后,多尔衮排挤济尔哈朗以及其他异己分子而大权独揽,同时极力提拔亲信,尤其是自己胞弟豫亲王多铎,军政大权大部分落入此兄弟二人之手。尽管多铎与多尔衮相继病死,这场宗室篡权的危机化于无形,但是不得不承认,顺治朝宗室皇亲权力甚隆,甚至皇权也受其威胁。

正因为顺治朝宗室篡权的问题教训,康熙朝开始对宗室权力进行逐步打压。先是康熙皇帝冲龄继位,辅政由异姓大臣担任,开启国家最高权力不由宗室定夺之局。

康熙皇帝主政之后,更是逐步将宗室排除核心政治圈,但是并非彻底摒弃宗室不用,在平定三番之乱,以及平定蒙古叛乱,掌管兵权之主帅还是宗室皇亲。此外,尽管宗室极少在朝廷担任官职,但是国家一些重大事务处理仍有宗室担当,尤其是在他执政后期,为了锻炼儿子们的处理政事的能力,他有意让儿子们参与政事。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五十七年,委任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掌管兵权,全权处理西北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可以说,康熙皇帝虽然有意限制宗室权力,但是还是对宗室委以重任,尤其是自己的皇子们。这个时候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思想意识还是“家里人最可靠”,因此宗室皇亲在朝廷依然拥有一些权力,尤其是带兵之权。

上图_九子夺嫡

“九子夺嫡”最终是雍正皇帝脱颖而出,继康熙皇帝之皇位。深陷宗室权力争夺之中的雍正皇帝,深知宗室掌握权力的弊端,因此进一步加强皇权是他上位伊始的重要任务。但是,刚刚上位的雍正皇帝除了各种危机之外,还有一个棘手问题,就是缺少值得信赖之人,他身边除了老铁十三弟胤祥之外,能够信任之人寥寥。

此外,为了稳住和迷惑死对头“八爷党”胤禩集团,并不能立刻将党首胤禩置之死地。所以雍正朝最初的权力核心班底是由胤禩、胤祥两位宗室皇弟和马齐、隆科多四人组成,并且两位宗室皇弟还有具体职务,胤禩掌管工部,胤祥掌管户部。随着雍正皇帝皇权稳固,对胤禩等人给予除之而后快之打击,以及雍正八年胤祥因病去世,雍正朝最初权力圈也彻底不在。

但是,雍正皇帝并没有完全摒弃宗室,继胤禩、胤祥之后,他还是重用了他的两位弟弟,一位是康熙皇帝弟十六子庄亲王胤禄和十七子果亲王胤礼,并延续至乾隆初期。当然,能够委以重任,获此殊荣之宗室已经为数不多,仅少数近枝皇亲而已。

待乾隆皇帝执政之后,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以及经过“弘晳逆案”事件之后,乾隆皇帝决心将宗室皇亲彻底摒除朝政之外。大清王朝宗室皇亲掌管朝政也就此告一段落。

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可知大清王朝宗室“封而不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长期处于权力中心,如此情况,宗室皇亲们是不会愿意到地方就藩,因此大明王朝的“封藩制”在大清王朝根本没有“市场”。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封藩制”确实不是一个好制度,在大明王朝,那些藩王不是祸害地方,就是谋权篡位。同时,国家为养活这些个“白吃饱”耗费大量资源,所以说,大清王朝采用宗室“封而不藩”制度,还是相对明智之举。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各朝代里,为何清朝对皇子教育,最为重视、严格呢
历史学堂君 2024-08-09
历史|清代最高荣誉的铁帽子王和三眼花翎,是怎么回事,谁能获得
历史学堂君 2024-07-21
历史|同样起于东北,为何初期金国残酷内斗,而清朝却能平稳过渡
历史学堂君 2024-05-04
历史|配享太庙 难于上青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历史|内蒙古为何有的地区叫“旗”,有的地区叫“盟”,这是怎回事
历史学堂君 2024-03-29
什刹海再访古 漫游元大都古海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寻访|什刹海再访古 漫游元大都古海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8
赏读|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