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的一天,初雪后的北京气温骤降,西单·THE NEW更新场的B1层却人头攒动,人们出行的热情似乎丝毫没有受影响。这里正在举办一场聚集了41家博物馆/文博机构,16家国风品牌/非遗摊主的“最中国·文博市集”。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买文创,还可以观赏文物真品,以及——集章。据介绍,盖章区尤为火爆,不仅现场大排长龙,连印章都由于不停按压,折损好几个,只能拿出备用章应急。(1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印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集章热”日渐盛行,留一枚印章、存一段记忆。各文化场馆、文创街区、旅游景点等纷纷推出文创印章,吸引着集章爱好者纷纷前去打卡。然而,“集章打卡”背后并不是简单的“到此一游”,而是蕴藏着别样的“书香气”“文化味”。尤其是将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印章,更让陷入沉寂的古建筑、老技艺等再度出现在民众眼前,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当前,提供盖章服务逐渐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标配。以北京为例,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主题特展,哈利·波特主题展……2023年下半年,伴随着店内主题展览的举办,PAGEONE书店各门店发起了一系列集章活动。适逢书店创办40周年,PAGEONE还推出了40周年限定章。潘家园礼物店自2022年便开始深耕集章打卡活动,文创团队已自主研发了搭配“潘家园印象集章手账本”“二十四节气集章册”等不同系列的印章,并推出集章活动。
值得关注的是,“集章打卡”火热的同时,不少人为了盖章而盖章。从消费心理角度分析,集章与集邮票、藏书票等异曲同工,只要某种东西能够成系列,且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人们就容易产生收集的意愿。正如专家指出,有的人集章是出于从众心理,有的人是为了通过“秀”印章进行自我表达,还有的人仅仅是为了打卡。事实上,集章活动受欢迎还有一大原因是,大多数场馆的印章免费可得,一些人更看重盖章的过程,而非盖章的结果。
显然,对这部分人来说,更在于追求集章的过程,却反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如,有游客将传统旅行变为“跑章”旅行,一天收集的印章数量甚至多达数百个。这纯粹就是为了盖章而盖章,而忽略了旅游本身的意义,即把本应用于体验当地文化与风土人情的精力,耗费在盖章排队及寻找下一个印章的路上。有网友称,带孩子去博物馆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但孩子只惦记盖章,完全不顾展览内容,“集章让人忘记了来时的本意。”
同时,一些印章设计和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引发大众争议。不少活动设置了免费章和消费章,或加入关注账号才可盖章的规则,最终都是为了吸引客流。然而,有的印章粗制滥造,有的跟风照搬,有的甚至捆绑销售,集章活动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新商机。此外,由于盖章会占用部分服务资源,可能降低工作人员效率;有些活动现场集章人员过多,还容易造成拥堵,影响其他顾客的常态消费行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耗了活动的文化价值。
让“集章打卡”回归文化价值本位,需多策并举。一方面,不论是印章的设计还是盖章行为,都应与活动内容本身强关联,彰显自己的风格特色,避免同质化、低质量的盖章,让游客的集章之旅不虚此行。另一方面,应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印章内容、收费标准、收费形式等出台规范性标准,防止层层加码、捆绑销售等行为。此外,还可将印章与文创衍生品、研学活动等结合起来,比如制作印章本、纪念册等,增加游客的消费意愿和满意度。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