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
“每次报警都说车已离开,没有办法查处。”
“年龄大了,本来睡眠就不好,经常刚睡着就被尖锐刺耳的车辆轰鸣声吵醒。”
2023年7月,江苏省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下称“经开区检察院”)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收到3条线索:夜间经常有摩托车、电瓶车或改装汽车在马路上飙车,产生巨大噪声(俗称“炸街”),影响居民休息,希望检察院加强监督,还百姓一个安静祥和的生活环境。
收到线索后,经开区检察院立即进行走访调查。在调查中,群众急切的询问让办案检察官意识到,问题虽小,折射的却是大民生。“飙车炸街”扰民行为严重侵犯居民的生活安宁权,同时还存在交通安全隐患,该如何有效治理?
这样的现象并不是个例。根据江苏省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数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噪声污染投诉数量连续3年占该省环境投诉第一位。2023年3月,江苏省检察院、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开展了噪声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并要求强化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配合。
经开区检察院调取了辖区内半年来12345便民服务平台和110的投诉举报情况,通过分析比对发现,群众对车辆扰民问题的反映确实比较频繁,尤其在市民集中居住区域路段较为突出。虽然执法机关对“飙车炸街”个案进行过处理,但该类案件具有机动性、瞬间性等特点,出警时违法人员早已离开现场,无法及时固定证据,更无法查处。噪声扰民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处于受损状态。2023年7月,经开区检察院对该线索进行立案。
对于承办检察官来说,要想推动执法机关依法全面履职,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重点路段在哪儿?二是如何固定证据?
该案办案组组长、经开区检察院检察长钱亚祥说,对于第一个问题,他们主要是发动“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中的20余名网格员志愿者深入8个社区,发放2000多份调查问卷,了解“飙车炸街”的多发时段、路段,通过数据分析锁定了3条重点道路。
最难的还是固定证据。“最初我们尝试人工蹲点,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后来想到了用无人机代替,操作过程中却又遇到了新困难。”承办检察官解释说,比如无人机在高空中能录下“炸街”声音吗?噪声检测设备怎么外挂到无人机上?桨叶发出的声音会影响检测数值的准确性吗?
对于这些疑问,又一名“益心为公”志愿者帮了大忙。自主创业的小天无人机科技(盐城)有限公司负责人葛锦松,上学时就学习无人机相关专业。成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后,他曾利用无人机协助检察机关开展河道暗管排放巡查、水产养殖废水追踪溯源、垃圾填埋体积测算等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线索8条,协助取证9次,参与听证3次,跟踪观察8次。
“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我也犯了难。”葛锦松坦言,这样的问题,他也是第一次遇到。他的团队经过研究和多次模拟测算,得出“无人机拾音设备在50米高度收到的声音超过90分贝”的结论。葛锦松与检察官研究后作出决定:一是在重点区域,部署无人化值守平台,并规划50米高的自动巡逻路线;二是在无人机上搭载AI拾音器,它能够自动屏蔽桨叶声音,确保采集数据准确;三是同步启动无人机摄像功能,录制带有时间戳、经纬度的水印视频,在每架次作业结束后自动上传。经过无人机数架次巡航,共筛选出6条“飙车炸街”的有效数据。
拿到证据后,案件办理顺畅了许多。2023年8月17日,经开区检察院向交警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对重点区域和路段开展精准查缉;通过增设鸣笛抓拍系统、开展无人机高空布控等智能化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对非法改装车辆依法打击,加大曝光力度,营造严管严查氛围。
交警部门提出,此类问题具有瞬间性、偶然性的特点,执法难度大,需要多方协同。为推动解决交警部门执法难问题,经开区检察院向区委政法委进行汇报,并提出综合整治、专项治理的建议。
2023年8月31日,经开区委政法委牵头召开噪声扰民问题专项治理座谈会,交警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和部分网格员及群众代表,围绕如何固定证据、推动诉源治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会上,“益心为公”志愿者现场展示取证过程,得到与会人员一致认可,受邀担任交警部门的技术外援。会后,交警部门增加智能设备投入、加大巡逻力度,对群众反映的重点路段,多频次、分时段开展执法活动,市场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非法改装车辆经营者的处罚力度。
截至2023年9月底,执法机关依法查处99起“飙车炸街”违法行为,责令56辆改装车辆恢复原状,曝光3起违法行为。
据了解,从提供线索到技术支持再到跟踪观察,该案先后有27名来自不同行业的“益心为公”志愿者参与。2023年12月,经开区检察院组织“益心为公”志愿者对该案整改情况进行跟踪观察,对几条重点道路附近居民进行回访。之前饱受噪声困扰的居民表示:“最近好多了,夜里车辆轰鸣声少了很多。”“就应该管一管,治一治!”
文/闫晶晶 林舒婷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