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从何处来,又将去往何方”,古往今来引发无数人的思考,而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话题。中华文明以宽广的视野、包容的立场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及融合,努力搭建世界文明对话的渠道,探索文明传播的范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月12日上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文明互鉴的中国范式——《天下中国》新书分享会在2024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举行,活动邀请到了《天下中国》作者武斌,以及国家开放大学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福万作为对谈嘉宾。
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
分享会上,武斌与读者分享了《天下中国》的创作心得。他表示,策划出版《天下中国》一书是想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史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总结分析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得出来我们对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一些认识。因为文明文化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交流和互鉴。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就不仅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是与中华文化的发展史同步共振的,所以,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史的一部分。当中国寻找、走向世界时,世界也在寻找、走向中国。也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与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共同体。”武斌说到。
人类文明互鉴古已有之,世界与中国的交流多彩缤纷,它是丝绸之路、海洋之路、交换之路、信仰之路及文明圈共建之路,它既是民族文化的竞技场,更是世界文化和平发展的共同记忆。在书中,武斌描述了东西方文明相遇时的碰撞、影响与互动,探讨了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进程。世界与中国相伴相随,一路走来,成就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
据了解,《天下中国》是一部思考与追问世界文化交往方式的历史读物。武斌从全球史视野,以平视的角度叙述了从远古至近代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历程。该书以中国历史线性发展为纵线,同一时代各个文明圈的平行发展为横线,纵横交错,将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印度洋东岸地区、地中海地区等多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贸易区域串联起来,展示世界文化格局的发展历史,挖掘中华文明的世界性。
连接历史,回到现实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中国就扮演着世界经济的重要角色。长期以来,作为世界重要的贸易品输出国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三大商品——丝绸、茶叶、瓷器,以及其四大发明,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也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
《天下中国》的创作背景深植于中国历史的丰富传统和当今的全球影响力。这本书通过回顾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大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强调了中国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揭示了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全球文化交往方式的深刻思考,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对话。
对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当代启示,孙福万认为,在当今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石。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科技异化、生态环境恶化、人心荒芜等现象也在不停地为人类的未来敲响警钟,因此,全人类不管肤色如何,文明起源和特点有何不同,都应该有忧患意识,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关注文明的发展。在这方面,《天下中国》的主题“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范式”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的。
孙福万在对谈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它对全球文化的贡献。他表示,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更在精神文明的培养上展现了其深厚的底蕴。中国的文化传统,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自然和谐观,这些都对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可持续的世界文明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尽管面临全球化时代的挑战,中国仍然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通过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孙万福说道。
本次新书分享会吸引了众多热衷于历史的读者。在签售环节中,场面异常热烈,赢得了读者们的热烈欢迎。《天下中国》将上千年的中外关系史凝聚在约400页的篇幅中,呈现出一幅错综复杂却又脉络清晰、井然有序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图景。书中不仅追溯了远古文化的发展脉络,还展示了古老中华文明如何在历经吸收、调整和融合的过程中蜕变为今天的“天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