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多年前的北齐,虽然是一个持续仅28年的朝代,在我国历史上,因“胡风与汉俗交融、强悍与奢华并存”,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12月20日,全国首座遗址类墓葬壁画艺术专题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开馆。“文博上新”,今天带您开启一场北齐壁画的发现之旅。
从正式开馆的第一天到现在,北齐壁画博物馆每天预约的观众数量超过600人,不少观众更是早早地就预约了和北齐壁画的 “邂逅”。
观众:觉得1400年前的壁画留存至今,感觉真的很不容易,很震撼。
观众:眼前一亮,太漂亮了!在壁画上面就能呈现出1000多年前我们太原作为东西交融、文化互通的这样一个大平台。
置身博物馆,脚下便是北齐武安王徐显秀的墓地遗址,壁画被原址地下保护。在设计上,顺着15米长的墓道向下望去,就可以饱览壁画真容。
观众:(壁画)内容,包括画的方法,还是能感受到民族融合痕迹的,这个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在超过330平方米的徐显秀墓壁画中,共有各类人物180多个:从主人到随从,从汉人到胡人,从马匹到牛车,各种兵器、乐器、装饰让人眼花缭乱,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北齐贵族居家和出行的仪仗图。而《宴饮图》是主画面,画面中墓主身披兽皮大衣,戴兽皮围脖,气势迫人;墓主夫人头梳高髻毫发毕现,穿红色长裙尽显雍容。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讲解员陈文钰:墓主面前摆有低足的案,上面摆放着13个高足托盘和大盘食品,折射出社会饮食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位于墓主夫妇两旁的,是一支由女乐师和男乐师组成的8人乐队,他们分别手执响板、竖箜篌、笙、铙钹、琵琶等乐器,奏响一曲宴饮欢歌。仔细观察,床榻前手捧食盘的两位侍女,身着的服饰则极具西域特色。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讲解员陈文钰:这一位侍女的红色裙子上面,装饰的是连珠纹。这种带连珠纹的纺织品,就是所谓的波斯锦。这也恰恰证明了北齐时期,中西方商贸往来的一个历史凭证。
山西太原,在1400多年前是北齐王朝的陪都。这一时期,胡服文化融入中原,造就胡汉之风交织。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讲解员陈文钰:在北齐晋阳墓葬壁画之中,是多见牛车和鞍马出行图的。这一位侍女,她头上戴的是假发,这一位侍从脚上穿的是头尖底平的皮靴,款式来源于西北少数民族鞑靼族。当时雇佣胡仆也是(主人)身份地位的一种象征。
据记载,武安王徐显秀一生辉煌,他少年豪侠骁勇善战,历经北魏、东魏、北齐三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历史走向盛唐。其墓葬壁画代表了北齐时期绘画的最高水平,也为后来绚丽壮美的唐代墓葬壁画开辟了先河。在这座占地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除了徐显秀墓壁画外,还有1979年发现的太原娄叡墓、2008年发现的朔州水泉梁墓以及2012年发现的忻州九原岗墓壁画,可以说是北齐壁画的集大成。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岩:我们现在有北宋的(壁画)已经不得了,现在(看到的壁画)是6世纪的,而且是原作,我觉得会得到国内外的关注。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在壁画当中附存的文化信息非常多,写实地展示了当时社会人文生活,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互惠、文化互鉴的真实的一种视觉史料,是对文字史料的一种补充。
原址保护加持数字活化 千年壁画重绽华彩
1400多年前留下的这些北齐壁画,经过20多年的精心修复,以及两年多的布展,才最终同观众见面。现在加持数字技术,千年壁画得以重新绽放华彩,富丽洒脱、鲜衣怒马的北齐生活场景,向观众扑面而来。
戴上VR眼镜,握好手柄,“任意门”瞬间开启,观众就可以走进徐显秀墓,转动手柄,还可以360度旋转墓葬文物尽情观赏。观众还可以站在封土堆旁,戴上4K的VR眼镜,瞬间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中,零距离欣赏北朝高水平壁画的精美细节。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工作人员罗克:其实我们设置这个互动区,就是更大程度、更多方面去满足观众的文化体验,体感式参观中去感受文物的无穷魅力。
数字技术加持,3D、AR、VR等赋予千年壁画无限生机,一幅流动的北齐百态实景“鲜活可触”。徐显秀墓室北壁主图的“夫妇宴饮图”也被搬上互动投影墙,参与互动答题,就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
观众:既生动又能长知识,对于小孩来说挺有趣味性的。
历史的厚重感、文物的真实感与现代科技的奇幻感有机交融,数字技术让徐显秀墓壁画以全新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
观众:通过这些文物读懂了历史,读懂了中国。只有守护好这些古人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才能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作为反映北朝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互鉴的壁画精品,徐显秀墓壁画被认为是我国科学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结构最完好、等级最完备的墓葬壁画。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常一民:徐显秀墓发现壁画330平方米,把灰水粉刷上去,直接开始作画,不能揭取(保护)了。从联合国宪章到我们文物保护者所有的理念(告诉我们),都是一件不可移动文物,最好原址就地保护。
专家介绍,全世界壁画保护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揭取保护、异地保护和原址保护,而古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至今仍是世界难题。徐显秀墓距今已有1400多年,发掘至今也有23年,结构失稳、植物根系破坏、起甲、颜料粉化等不断出现的病害,让保存工作难上加难。2007年以来,文物保护研究团队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终于确定了保护工艺和方法。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第一项就是对整个墓葬的结构体进行了全面的加固,第二就是对墓道壁画原生土体,采用的是支顶的工艺。为了后期的展示,我们采取了锚杆加固的工艺,让土体稳定住,不会再形成开裂或倒塌。
灌浆加固也是徐显秀墓保护工程运用的工艺。通过治理,墓室青砖穹结构局部坍塌、墓道两侧倾倒等被成功遏制。展厅内,太原理工大学研发的近百个监测设备,全天候关注并调整温湿度变化,从而达到相对平衡的保护状态。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我们所说的环境控制,是对生物环境的恢复,水土之间的一个交换,让它有自然的呼吸法。
随着开馆后观众的到来,1400多岁“高龄”的徐显秀壁画,其保存难度也会不断增加。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我们开放以后也要大量地、持续地观测数据、监测分析。我们在探索一个相对的既具备原址保护条件,又向公众开放展示的(平衡点)。
太原文物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常一民:我希望随着科技更大的进步,这个墓葬能够延年益寿,直到永远。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