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系统观念,持续提升消费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2 07:16

时至年底,2023年经济到了总结时刻。权威机构已经公布了前11月的经济数据,各大机构也纷纷对今年GDP总量和经济增长情况展开预测。不出预料,2023年中国GDP经济增长会超过5%左右的预期目标,GDP也会跃升至125万亿量级。各项经济指标,有增有平也有减,这符合经济规律。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说法就是: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成绩可圈可点。

民众感受最深的是,消费动能有看得见的提升。据商务部12月21日消息,今年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消费市场持续恢复,二是商品销售增速加快,三是服务消费明显回升,四是线上消费较快增长。

譬如,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0月份加快2.5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再如,11月份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速加快,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汽车、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8%、14.7%和10.7%。此外,线上消费依然维持较高增长。1-11月份,网上零售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11.0%。11月份,快递业务量突破130亿件,同比增长约32%。

上述消费数据,看似抽象,却有现实生活支撑。假日经济的火旺,街头巷尾的门店和摊点人气高涨,以及涌现出来的各地网红消费等等,显示出被疫情阻滞的城乡消费活力又回来了。只有接地气的消费活动,才能形成汩汩不断的经济活力,并从供给侧和消费端注入循环往复的动能,让内需市场活过来、活起来。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主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3.2%,其中三季度贡献率升至94.8%,消费“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如何让消费主引擎更具活力更有后劲,不仅攸关宏观经济,也和民生福祉密切相关。

宏观言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部分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微观感知,人们也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和收入降低带来的焦虑,在释放完被疫情抑制的消费动能后,人们不愿、不敢、不能消费的情况增加。

供给侧和消费端是一体两面,消费动能不足,供给侧预期偏弱。所以,提振消费动能,要坚持系统观念,需要宏观、中观和微观多方面加持。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出重要部署。

一方面,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列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提出“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前一句是突出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后一句则是突出消费和投资“两驾马车”发挥内部循环的“双核”作用。

另一方面,会议聚焦于中观和微观消费领域。譬如,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等系列举措,是以投资优化供给侧质量,从而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新兴消费提供空间。微观层面,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3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亮点,凸显新技术助力消费升级。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新技术也会对消费产生催化效应,带来消费新体验。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新质生产力”,也为新兴消费提供了前景和空间。

坚持系统观念,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方面发力,持续提升消费动能,相信中国经济一定能继续朝着可持续、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